吳華元
我是1955年7月初進疆的,時值盛夏,由烏魯木齊出發西行,南望天山,時有雪峰嶄露,北看戈壁,一片寸草不毛之地。從奎屯墾區向南,就可以遠遠地看到一片城鎮了,這就是獨山子礦區。進入礦區,一排排筆直的鑽天白楊,一幢幢色彩鮮豔的住房,其間還有不少是兩層樓房。在五十年代中期,於戈壁沙灘上見到這樣的建築規模,確實是已使我驚訝和滿意了。
獨山子的自然條件很好,水質甘洌的奎屯河自天山而下,經礦區西側而滔滔北去。礦區背依第三紀地層隆起的山丘(“獨山子”由此而得名),南則以高聳的天山為屏,冬天的西北風吹到這裏,風勢自然大減,所以獨山子的冬天雖冷而很少遭到風暴的肆虐。
從1956年到1960年秋,我在獨山子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半。在這期間我學到了不少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實際知識。獨山子油田規模不大,卻是我國解放前大陸上僅有的三個油田之一。
1953年是其產油量的高峰年,占當年全國天燃油產量的23%。可見,在建國初期,獨山子曾為祖國的石油工業作出過不小的貢獻。
獨山子油田雖小,地質景觀卻很豐富,許多石油地質現象在這裏都可以看到。“泥火山”(名為“泥火山”,其實有泥無火),是石油地質獨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國內已知油田中大概也隻有獨山子可以見到。在油田頂部,也是地麵的山丘高處,有幾處“火山口”,似煮沸的粥鍋,氣泡在泥漿中冒出翻騰。部分泥漿緩緩溢出,終年不息。間或也有一些油花、油珠隨之而出,是為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線索——油苗。當初獨山子油田的發現,也是憑借於這些可貴的油苗和汽泡。記得五十年代末,有一次我們同事數人沿山腰踏勘這些泥火山的分布和規模,在一個很小的“山口”,一位好奇者探身點火,轟然一聲,猝不及防,竟然燒焦了他的眉毛、胡子和部分頭發,幸無大傷,虛驚之後,大家哈哈大笑。
獨山子的地質構造是一個東西向的狹長背斜,沿軸線有一條較大規模的逆掩斷層,當時的主要產油區是背斜東部的斷層上盤,其下盤靠近斷層麵的部份地層傾角很陡,近乎直立。早期在構造西部曾有一口探井鑽達下盤的油層,獲得較高的產油量。但由於西區地形複雜,鑽井很少,產層近乎直立,對比分層均很困難,對該井鑽經的地層剖麵判斷不準,噴油後也不能確定其產自什麼層位。當時在中蘇石油公司工作的蘇方地質家根據地麵出露(奎屯河穀切割出的橫剖麵)的構造形態,判斷為鑽遇了逆斷層下盤的油層。經過1955年以後的新井資料驗證,其判斷是正確的。其後又在油田東區也鑽到了位在斷層下盤的油層,產量比較高。
獨山子的油層埋藏不深,但是壓力不低,特別是含氣量高,容易引起噴井。1955年就曾有一口探井鑽遇高壓水層,井口失控而致井噴,氣水柱直衝井架天車以上,聲震數裏。在此以前,我雖曾在別的探區工作過幾年,還不知井噴是怎麼回事。初見之下,真不知所措。看到在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鑽井隊工人一起製伏了井噴,我才算長了點見識。
獨山子油層分布變化大,不規則,但主要產油區相對穩定而集中。在1956年以前已經大致“探明”了含油範圍,以後又在原產油區以外的構造東端和南翼較低處鑽到了分別受小斷層和岩性遮擋的新含油區,即所謂找到了不同圈閉類型的含油麵積。這在勘探實踐上是大膽突破已知含油範圍的找油嚐試。當時來說,也算是難得的新收獲了。
獨山子產油量不算高,但是油質很好,凝固點在零下20℃~40℃之間。在當地嚴寒的冬天竟可流動如常,是十分可貴的低凝輕質油。
獨山子油田曾在五十年代度過了她的青春,由於各大新油田的發現,祖國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暫停了對它的進一步開發。但是獨山子的油氣蘊藏量絕不止已開發的那麼一點,在構造西部和斷層下盤被逆掩的部分都是大有可為的。我相信並祝願,在適當的時期,獨山子油田將再度煥發青春,重新發出光和熱,使獨山子煉油廠再次煉到高質量的產自獨山子的原油!
(作者曾任獨山子礦務局地質科科長、主任地質師,後任華北石油管理局副總地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