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昌
1952年8月,我在大連石油學校畢業了,在畢業分配前夕,傳來了要分配部分學生去新疆的消息,這消息引起了同學們很大的興趣。當時我才19歲,一聽說新疆要人,真是太高興了,馬上向學校提出了申請。寫申請書的同學很多,有的還咬破手指寫了血書,這種爭先恐後的情景,直到現在還印象很深。
在即將分赴各地走上工作崗位的聚餐會上,我們15個被分配到新疆獨山子的同學是所有同學中最受人羨慕的,他們把自己桌上的魚都端到我們的麵前:“你們到了新疆,吃不上魚了,今天就多吃一點吧!”有的過來和我們暢敘友情,握手告別,兩年的同窗生活,馬上就要各奔東西,何日再相會呢?
臨別大連時,有人還專門到海邊打了一瓶海水,說到了新疆那塊沙漠地裏,看看這海水,就會想起大連,想起這波濤奔騰的大海。
我們坐火車到了西安,當時我們帶隊的是劉誌泉同誌,在新疆軍區駐西安辦事處報到後,就隨同軍區汽車運輸部隊一起坐汽車進疆。在路途中,我們商定要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每人輪流寫。由於年輕,沒出過遠門,每到一地都有不少新鮮事,什麼都感到好奇,每天寫的內容也真不少。我們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個月,到達烏魯木齊時已寫了一厚本子。遺憾的是,這本子現在一直沒有找到。
第一個到新疆軍區招待所來看望我們的是錢萍同誌。我好奇地問他:“你是幹什麼的?”他說:“我什麼都管,但都沒有管好。”我以為他是總務科長,後來才知道,他是中蘇石油公司中方總經理。
當時全國各地分配來獨山子的大中專畢業生很多,獨山子住房很緊張。我們先住在一個剛建好的菜窖裏,沒有門,也沒有窗。後來要放菜了,我們就搬到一個簡易俱樂部裏,100多人睡在一個大房間,各民族都有,各工種都有,當然各種氣味也都有。以後又換了不少地方,我在獨山子工作14年,回想起來,搬過14次家,平均一年搬一次,當然,每搬一次,居住條件就改善一些。
我的第一個崗位是給拉油的汽車灌桶,以後又在山上的老煉油廠看溫度。那個時候是單獨釜,下麵燒火,上麵出油。沒有電熱偶,在釜頂插了支水銀溫度計,隔15分鍾上去看一次溫度,再告訴司爐如何調節,當時司爐是陳厚鈺同誌。有時原油含水,爐溫不好控製,3~5分鍾就得上去看一次溫度,我們兩人配合得很好,經常受到車間主任的表揚。
隨著獨山子煉油廠的不斷發展,我也不斷地變換工作崗位。在黨的培養下,入了黨,當了國家幹部。1966年離開獨山子時我已33歲,在獨山子的14年,是我成長壯大的14年,也是難忘的14年。在紀念獨山子煉油廠50周年的時候,敬祝全廠職工及家屬在前進道路上取得新的勝利。
1982年6月16日
(作者曾任獨山子煉油廠常減壓蒸餾車間主任、礦區團委書記、廠辦公室主任等職,後調山東勝利煉油廠,任該廠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