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守信
我離開獨山子調到山東齊魯石油化工公司工作已經21個年頭了,無論時空怎樣轉換,在獨山子的13年尤如眼前,不論是在老友相逢時還是當家人團聚時,總要情不自禁地談起在獨山子工作學習的情景。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是在獨山子出生長大的,所以一談起獨山子來,他們也倍感親切。如果把我一生的工作比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獨山子就是我的起跑線。
我的一切都是從這裏開始的。獨山子是我第一個工作崗位;獨山子是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獨山子是我成家立業的地方;獨山子又是我鍛煉成長、貢獻青春年華的地方。總之,這裏是我一生的起跑線。
1953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頭一年。這一年8月,經受了解放後3年大學教育的我畢業了。我們本應讀4年大學,因國家急需要人就提前畢業了。渴望已久的參加革命貢獻力量的時刻到了,大家是多麼興奮啊!
為了祖國的建設,不講任何條件,不計任何報酬,服從國家統一分配,這是當時每一個同學的思想準備。我們18個同學告別天津大學,被一塊兒分到新疆石油管理局,那時候還叫中蘇石油公司呢。
在天津時,一說新疆,人們就會很自然地和“遙遠”這個詞聯想到一起。有的家長暗自流淚,有的家長還想拉後腿。可是我們18個人沒有一個人掉隊,從天津出發,經過19天的旅程到達了烏魯木齊。
我們渴望馬上投入戰鬥崗位。因那時是中蘇石油公司,工作崗位上都有蘇聯專家,我們在學校裏又沒學習過俄文,於是就安排我們先學習3個月的俄語。俄語學習班結業了,滿以為會把我們這些大學生分配到各個技術部門,或搞設計,或搞科研,或搞管理。誰知我們卻都被分配到生產第一線去了。當時思想鬥爭很激烈,但是為了祖國邊疆的建設,還是欣然奔赴了工作崗位——獨山子煉油廠。
1953年的獨山子,鑽井、采油、煉油,樣樣都有。可是煉油裝置還很原始,除了泥火山上的釜式煉油裝置外,剛剛建成投產一套管式蒸餾裝置,我們習慣稱它A、T、Y(阿、脫、烏)。還不錯,我被分配到這套新裝置上。剛進車間,還不能馬上頂崗,要做一段時間的輔助工作,如搞保溫、搞衛生、滾大桶等等。那時候設備保溫可跟現在不同,用礦渣棉作保溫材料,弄得渾身又紮又癢,可不是個滋味了。為此我們也鬧過思想情緒,黨團組織、老師傅、先來的大中專學生,都來熱情地給我們做思想工作。特別是1951年、1952年來到這裏的大學生,他們講勞動鍛煉的重要性,講他們剛來時的情景。在同誌們的幫助下,我們思想開了竅,也就慢慢地安下心來。隨後,從一個崗位換到另一個崗位;從一個裝置換到另一個裝置,我在生產第一線頂了3年崗位,然後才調到機關,當了工程師。3年的定崗勞動是艱苦的,可是我在這3年中熟知了煉油工業的基本知識,掌握了它的內在規律;學會了組織生產。我覺得在這3年中,我成長起來了。
在這3年的勞動中,我結識了生產第一線的很多朋友,他們具備工人階級的品德,團結互助,這在戈壁灘上的石油城是非常需要的。那時候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艱苦的條件,更能鍛煉人。我覺得在後來的工作裏,我能夠有較全麵的群眾觀點,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都得益於這段時間的磨煉。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也是這時培養成的。獨山子所用的大部分建設材料,都是千裏迢迢從內地拉來的。我初去時,還要遠道從蘇聯進口材料。這裏的一滴水、一滴油,都來之不易。廠領導也經常給我們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所以熱愛工廠的一草一木的精神,也是這時養成的。
獨山子,這塊可愛的土地,這個遠離北京的地方,這個祖國的老煉油企業!特殊的地理環境,加上黨組織的長期培養教育,使工作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養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我們親切地稱之為獨山子精神。這就是艱苦樸素、勇於創業、忠於職守、忠誠老實。用這種精神培養出來的人,走到哪兒都受歡迎,就拿從獨山子調到齊魯公司工作的同誌作例子來說吧,前後幾年,從獨山子調來幾十個人,分配到幾個廠,幾十個不同的工作崗位,從領導到工人,無論哪個工作崗位,都幹得不錯。從我個人來說,也是這樣的。1965年10月,接到石油部的調令,我離開了我的第二故鄉獨山子,來到山東勝利煉油廠,先當副總工程師,後提任廠長,再後任公司總工程師、副經理。我能完成組織上交給我的重任,都得益於我在獨山子所受的鍛煉和教育。
感謝你,親愛的獨山子,我一生的起跑線,我的第二故鄉。我將加倍努力工作,報答您對我的培育。
1986年6月19日於山東齊魯公司
(作者曾任獨山子煉油廠生產科科長,後任山東勝利煉油廠副總工程師、廠長,齊魯石化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