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載: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貪官和奸吏相勾結合夥貪汙的“郭桓案”。郭桓在洪武十七年居戶部尚書要職,他利用職務之便,在收繳浙西秋糧時,夥同地方官員大肆搞貪汙,將應上繳國家糧庫的四百五十萬石稅糧隻繳了六十萬石,另有八十萬錠銀子沒交國庫,按當時銀價折二百萬石糧食,其餘一百九十萬石糧食都被這些碩鼠盜食了。然而,郭桓的貪汙罪行竟沒有暴露,他膽子越來越大,又把軍庫糧倉裏的3年積蓄盜賣一空,還和十二個布政使司的官吏相勾結假借名義盜竊金銀、錢鈔六百萬張,如果把郭桓貪汙資竊的金銀錢鈔折成糧食,加上貪汙的糧食七百萬擔,總共達二千四百餘萬石糧食,這個數字和當時全國的秋糧實征總數幾乎相等。
這個案子使明太祖朱元璋大為震驚,為嚴厲打擊貪汙,下令把主犯郭桓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都殺了,共殺與此案牽連者幾萬人。為進一步防止貪汙案件的發生,明太祖親自編寫了《大誥》,其中不少律條是針對貪汙官吏的、又讓刑部尚書開濟把記載錢糧的數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寫壹貳叁肆伍陸染拐玖拾陌阡。通令全國施行,防止奸吏塗改賬目,從中貪汙。
這就是沿用至今的大寫數字。
等號、不等號和括號的來曆
英國著名數學家列科爾德於1557年首創了等號“=”。他認為:世界上沒有比這兩條相等而平行的線段更相同的了。對於兩個有等量關係的數學式子來說,采用等長的兩條線段來表示,既直觀又確切,無疑是恰到好處。至於數量關係不相等的符號到1631年才開始出現。它是由英國著名數學家哈利奧特首創的不等號“>”和“<”,並且確定前者讀作“大於”號,後者讀作“小於”號。
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是1629年德國數學家季拉爾製定的,用括號表示數量的運算順序,簡捷明了,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用“X”表示未知數的來曆
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其中的未知數是用X來表示的。用X表示未知數,明確,具體,便於運算,還有一番來曆呢!原來,古代的阿拉伯人對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也作過重大貢獻。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其原型最初是印度人創造的,大約在公元八世紀傳入阿拉伯,約十二至十三世紀由阿拉伯傳到歐洲,難怪歐洲人把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了!古代阿拉伯人習慣用“事物”這個詞代表“未知”,而在阿拉伯文中,“事物”這個詞的發音是shei,後來,西班牙人采用了這個詞,按古代西班牙文的發音拚成xei,後來又簡化成X。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用X表示未知的東西已成了人們的習慣,我們不光用X來表示未知數,而且還可以用X來表示未知的事物、未知的人物和未知的地點等。今天,醫院裏透視用的X射線,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於1895年11月在沃茲堡大學的實驗室裏發現的,因為當時人們對這種看不見的具有穿透性質的射線還不完全了解,所以就把它命名為“X射線”,這便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橡皮頭”鉛筆的由來
帶“橡皮頭”的鉛筆是誰發明的?他是美國的一個畫家李浦曼。
李浦漫作為一個不出名的窮畫家,他的生活相當困苦,有時窮得連畫布、畫紙也買不起,所用的畫具都是些破爛貨。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每天堅持作畫,常常工作到深夜。
有一天,李浦曼潛心於一幅素描的作畫,他僅有的一段鉛筆已經削得很短很短了,為了節約,他想捏著這支鉛筆頭把畫作完。畫著畫著,他發現畫麵的一處需要修改,於是他放下鉛筆頭,在淩亂的工作室裏尋找他僅有的一小塊橡皮,找了很長時間,他才找到隻有黃豆粒大的小橡皮,他把修改的地方擦幹淨後,又發現那支鉛筆頭失蹤了。找到這個,丟了那個,找來找去,耽誤了不少時間。李浦曼非賞生氣,發誓一定要把“討厭的東西”找出來,把它們綁在一起,叫它們誰也跑不掉!於是,他找來一根絲線,把橡皮縛在鉛筆的頂端,這樣,鉛筆似乎長出了一些,用起小橡皮也方便了,可是,沒有幾下,橡皮就掉了下來。窮畫家發起脾氣,一定要把這淘氣的橡皮頭牢牢地固定在鉛筆頭上。為此,他連畫也不畫了,埋頭幹了好幾天,想了種種辦法固定那塊小橡皮……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一小塊薄鐵皮,把小橡皮和鉛筆的一頭一起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