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名詞術語(6)(1 / 3)

“目不識丁”這個成語,最早見於《舊唐書·張弘靖傳》:“弘靖……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後來宋朝宋祁編的《新唐書》也是這麼說的,於是“目不識丁”就傳開了。

其實原文中的“丁”字,是“個”字,意思是不識一個字。但是,由於篆文的“個”字與“丁”字十分的相似,因此,當對人們抄寫時便將“個”字誤寫為“丁”字。從而以訛傳訛,延用至今。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讚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在入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來到,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隻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這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語的最初出處。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以後卻被人們反其意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語了。這種現象被稱作詞義反向引申。

橫行

關於螃蟹的得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這樣解釋:

“以其橫行,則曰螃蟹。”古人把橫行叫作旁行,在“旁”字邊上加上一個“蟲”,便成了“螃”。

後來,“橫行”一詞逐漸演變成仗勢欺人的意思,於是也就禍延螃蟹,把它當作橫行霸道的象征了。這其實是冤枉的,古代文人稱它為“橫行介士”,原本是一個很雅致的別號。

“橫行”一詞,在古書裏最初隻是不走大路而在田中亂走的意思。如《禮記》,“禁野之橫行逾徑者。”《荀子》有也“橫行天下”的話,是說做學問的人應當到處周遊。

《史記》說:“盜蹠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又記樊噲的話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這兩處的“橫行”都是縱橫馳騁的意思,並無貶義。唐代高適的《燕歌行》有“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這“橫行”則是馳騁沙場,英勇殺敵的意思了。

破天荒

唐代的科舉製度規定,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試。

每當京城會試(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地方上總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應試。當時荊州南部地區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於是,人們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把那裏解送的考生稱作“天荒解”。

天荒,本指渾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或是指荒遠落後的地區。把荊南地區稱作“天荒”,是譏笑那裏幾十年沒有考上一個進士。

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有個叫劉蛻的終於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

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誌揚名。現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

定心丸

人們在談笑之中,經常用“定心丸”一詞,恐伯許多人都把它視為戲言。殊不知“定心丸”古已有之,它還是明代軍中的必備之藥呢!

古代的戰爭是很殘酷的,刀光劍影,人叫馬嘶,一場激戰下來,傷員很多。受了戰傷,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博鬥的場景,亦足以使人心有餘悸,所以要治好戰傷,有個起碼的條件,首先要恢複心神的安定。於是人們就專門配製了用於安定心神的丸藥,取名“定心丸”。

明朝末年茅元儀所輯的《武備誌》中,記載了一種定心丸的配方,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黃、辰沙各等分,母丁洋減半。”其中的木香可解痙、抗菌;硼砂可解毒、防腐;焰硝可解毒消腫,沉香可治嘔吐呃逆、胸腹脹痛;甘草可鎮痛、抗驚厥;雄黃可治破傷鳳、驚癇;辰砂可治癲狂、驚悸、腫毒、瘡瘍。把這幾味藥合煉為丸,其功效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