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名畫押
宋歐陽修《集古錄》收有五代時帝王將相等署字的真跡一卷,可見畫押在五代時已盛行。《唐書》雲:“董昌僭位,下製詔皆自署名,或曰:’帝工無押詔。‘昌曰:’不親署,何由知我為天子?‘”這表明帝王公開在詔書上簽名畫押。由此可知畫押在五代以前的唐朝已通行。而《程史》則雲:“押字之製,世以為起於唐韋陟五朵雲,而不知晉已有之。”而《三國誌·魏誌·齊王曹芳傳》載,嘉平六年九月大將軍司馬景王(司馬師)將謀廢帝(指曹芳),條下裴鬆之引《世語》及《魏氏春秋》並雲曰:“此秋,薑維寇隴左,時安東將軍司馬文王(司馬昭)鎮許昌,征還擊維,至京師,帝於平樂觀以臨,軍過,中領軍許允與左右小臣謀,因文王辭殺之,勒其眾以退大將軍,已書詔於前。文王入,帝方食栗,優入雲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顧炎武認為:“鴨者,勸帝押詔書耳”。
是則以親署為押,已見於三國時矣。”如按顧炎武此說,至少在晉以前三國的魏國末年,在帝王一級已開始有押字之製了。
敲竹杠
人們常說“敲竹杠”,意指訛詐財物或抬高價格。說起它的由來,是十分有趣的。
相傳清代末年,各地查禁煙土甚嚴。某水運客商將煙土密藏於竹杠和船篙之中,以防稽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紹興碼頭,檢查官上船盤查,未發現其中的秘密。當時,該關卡的一名文書,是一個內行,他吸著長筒旱煙,步上船艄,信手在竹杠上敲了幾下煙灰,敲得竹杠“咯咯”響。客商當時麵如土色,以為他看出了破綻,慌忙掏出銀子數兩,悄悄塞給他,以示請求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
從此,“敲竹杠”一詞便在人們中流傳開了。
三不知
“三不知”一詞最早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帥師圍鄭,荀文子認為未了解敵情,不可鋌而走險,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終、中,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難乎?”荀瑤終因不聽勸阻而失敗。由此可見,所謂“三不知”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明代江寧人姚福對此作過一番改正,在《青溪暇筆》中寫道:“俗謂忙豦月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
其言蓋本《左傳》。”他既對“三不知”的含義作了明確的解釋,也指出了它的出處。
莫須有
今天許多人把秦檜強加給嶽飛的罪名“莫須有”作為一個成語,用來指故意捏造出來的罪名。清代乾嘉時期曆史考據學家俞正燮的筆記文集《癸已存稿》,對“莫須有”三字另有一番解釋:(秦檜)為韓世忠所詰。檜言,其書已焚,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此事檜言其事體莫為一句,須有為一句。蓋檜驕蹇反詰(韓)世忠,謂其事體莫,示若遲疑審度之,而複自決言須有。“我國的古籍文獻沒有標點,文章的斷句要看讀者的理解了。俞正燮對於”莫須有“的詮解很有道理,”其事體莫須有“六個字,當由莫字斷開。以秦檜之凶頑,在和韓世忠激烈爭辯時,絕不會說”莫須有“--”也許有“,必然是強硬地說:“其事體莫,須有。”--“嶽飛的罪行嘛,一定有。”古文上許多“莫”字都是現代漢語“嘛”的意思。俞正燮也曾舉例說明這種觀點。譬如《論語》上的“文莫,吾猶人也。”意思是說,作文章嘛,我也同別人一樣。《左傳》中的“陽不克莫,將積聚也。”就是說:陽(地名)攻克不下來嘛,因為將領大多了。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