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名句由來(1)(3 / 3)

“侵略者如此殘酷猖狂,’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不會有好下場。”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的由來

春秋鄭國的國君簡公繼位時,年幼不能理事,按規定,由公族內與簡公關係最近的子駟執政。子駟對外攻伐魯國、宋國,對內與好幾家貴族爭田,造成了很混亂的局麵。

不久,五家貴族聯合起來謀反,舉兵殺了子駟等幾個掌權的大臣。鄭國百姓幫助簡公的親族反攻,迫使叛軍投降,叛亂分子或死或逃,謀反被壓下去了。

原先與子駟共同掌權的幾個大臣都在戰亂中被殺,按序推由子孔執政,仍像以前那樣任命了一些輔助的大臣,遇到大事共同商議辦理。

子孔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他想專權,就以國君名義立了個盟約,規定一切國事由執政者決定,取消了共同協商的製度。交換條件是執政者死後不再由他兒子繼承權力地位而由位在第二的執政升任。

大臣們因子孔的威攝,都在盟書上署名同意,但在背後又憤憤不平,百姓更反對改變老製度。朝內外議論紛紛,有可能又引起混亂。

鄭國的賢人子產當時並不在位,他看形勢急迫就去見子孔,勸說他取消新規定,燒掉盟書安定人心。“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就是子產勸說子孔的話,意思是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隻考慮個人的欲望而不顧及其它,事情最終難以成功。

子產最得鄭國人尊崇,子孔不得不依著他當眾燒毀了盟書。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後來分別成為兩句成語。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的由來

這是晉國大夫祁奚的故事。

祁奚在晉悼公時任中軍尉,公正廉明,很受悼公信賴。多年以後祁奚老了,要求退休。悼公問:“你退休後,誰可以繼任中軍尉?”祁奚早有打算,回答說:

“解狐可繼任。”悼公奇怪了,又問:“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祁奚平靜地說:“君問的是誰可繼任,並不是問我誰是仇人啊!”悼公於是同意待祁奚退休後由解狐任中軍尉。

不料,祁奚還沒有退休,解狐忽然得病而死。悼公又問祁奚:“現在還有誰可以任中軍尉呢?”祁奚說:“祁午可以繼任。”悼公又驚異了:“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直接推薦兒子?”祁奚還是平靜地回答:“君問的是誰可以繼任,沒有問誰是我兒子。”悼公於是任命祁午為新的中軍尉,代替祁奚。祁午幹得很稱職。

當時人們都稱讚祁奚,說他舉薦外人時並不排斥自己的仇人--外舉不棄仇,舉薦本族人時又不遺漏自己的兒子--內舉不失親。

這說明祁奚真做到了大公無私,隻考慮繼任者的才能,根本不管他是仇人還是親人。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的由來

這段名言,以弓和弦為比喻來說明管理人民的方法、道理。

弓以堅韌的木頭製成,弦以牛筋繩子製成。

射箭時,把弦扣緊在弓梢的兩端,搭上箭,瞄準後射出。

把弓弦扣緊叫”張“;指弓弦鬆掉叫”弛“。

孔子用弓的張和弛來說明政府管理人民所應取的態度。

他說:

如果隻是把老百姓管得緊緊的像老是張著弦的弓一樣,弓和弦都會變得無力,老百姓也要疲勞不堪。那時,即使是文王武王那樣的賢君,也無法治理好這國家了。

如果老是讓老百姓鬆鬆垮垮,像弓上的弦始終鬆弛著,那弓就無法射箭,老百姓也會懶散怕勞動,這是文王武王所不肯做的。

正確的辦法是:有時該讓百姓緊張起來,有時又該讓他們放鬆放鬆,就像弓和弦那樣有時”張“有時”弛“。這才是文王武王治國的方法。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治國,往小的方麵說,也適用於工作和生活、學習和休息等。我們平時常說的“勞逸結合”也就是這個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由來湖河江池裏的水,當然是以清澈見底為美。

混濁汙穢,人們不會欣賞,但是,“清”也得有個限度。如果經過幾番的過濾或化學處理,水是清得不能再清了,但水裏的生物也被消滅幹淨,就會產生一種結果:魚類再也無法生存了。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是符合科學的,但這裏隻是作為一個比喻,目的在引出下一句話來:“人至察則無徒。”人當然要精明強幹,善於識人辦事,不吃虧、不受騙。但是,精明也要有個限度,對人過分苛求,會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呢?自己絲毫不肯吃虧,會不會有意無意損害到別人的利益呢?結果人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周圍再也不會有朋友和伴侶。

“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常被用來勸告那些精明過頭、斤斤計較並自以為這就是聰明的人。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的由來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後世儒教學者的精神領袖。他並沒有擔任過一國之君的職務,但後代卻尊奉他為“素王”,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王”字在古代有好幾種含義,其中之一是指能發揚“仁”的觀念以成就王業。孔子一生為行仁而奮鬥,後人認為他雖然沒有王的尊位卻具有王的德行,所以稱他為“素王”。

這句名言中“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王者”,指的就是行施仁德、成就王政的人,而不是指當時各諸侯國中大多已自封為王的國君。具體地說,就是像孔子那樣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