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民俗禮儀(4)(1 / 3)

在江南現代農村和城市,許許多多的祝辭和口彩都被用於熱鬧喜慶的禮儀場合,成為助興表演或遊戲娛樂的一種獨特內容。

比如當地民間鬧新房時,習慣一定要叫新娘點煙,點煙時,被點的執煙者一般都要左躲右閃;或者吹風吹氣,故意不讓新娘把煙點著,等到新娘緊捏一火柴急急忙忙終於把香煙點燃時,鬧新房的大夥就會不約而同地齊聲大喊:“口歐!烊了!烊了!”須知,在江南方言中,“烊”就是“燒著了”之意,但又與“養”字諧音,所以,“烊了烊了”等於是在說“養了養了”,江南方言把“生(育)”叫做“養”。顯然,這是大家祝願新娘早日生育的口彩。

又如,在為某人過生日賓客喜吃祝壽麵條時,主人挑起麵條後,往往會問:“長口伐?”(即“長嗎”之意)

,這時,賓客們就會齊聲回答:“長!”主人聽了,便高興得眉開眼笑。因為,這個“長”字一語雙關,表麵上是說麵條之長,實際是在祝頌主人長壽。隻是賓主雙方心照不宣而已。

再如,過寄孩子舉行儀式時,寄父寄母要給寄子女送見麵錢,還要準備包袱、項領和肚兜3件禮品,包“與”保“,”肚“與”大“,在江南吳方言中都是諧音字,因此,各取這3件禮品名稱中的一個字,便組成”保(包)領(項領)大(肚)“一詞,即”保證領養長大“之意,顯然是句口彩。

還有,浙江台州一帶的漁民特別重視冬至節。每年此日,外出謀生的台州人都要趕回家鄉祭祖,家家戶戶早晨起來都要捏糯米丸子,這種食物稱作”冬至丸“。因為這一帶方言”丸“與”圓“是諧音,”冬至丸“即是”冬至圓“,象征著冬至日一家團圓之喜。所以,”冬至丸“便成了一句台州方言口彩。

至於大年初一,吳越地區民間特別喜歡的放炮仗,人們的燃放數目及祝辭內容也有所區別,頗具地方色彩。蘇州人喜歡放3響,叫做”高升三級“;嘉興人喜歡放4響,稱作”福祿壽喜“;有的地方是放6響,稱為”六六順“;也有的地方則一響足矣,叫做”炮仗一響,黃金萬兩“。

客家人口彩習俗拾趣

客家人分布於我國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四川和台灣等地,人口約4000萬左右。客家人的祖先是北方漢人,遷徙南方後,仍保留著獨特的習俗,包括口彩祈吉之類,有些十分別致有趣。

在祭祀祖先的儀式結束後,各家急忙挑起自己送來的供品,提上點燃的燈籠回家去。據說走得愈快,愈先到家,並把象征人財兩旺的燈籠掛於廚房或大門上,便愈吉利,此俗謂之”先走先發“。

新娘結婚時,要帶來一束係了紅繩的野草,先是放在竹籃裏,最後栽於婆家菜園,以示從此紮下根來,不再遠徙他鄉。迎娶時,要由新娘的弟弟拿著一支杉樹枝,在前邊開路拖地,此俗名曰”拖青“。因客家人稱分娩為”輕身“,而客家話”青“與”輕“諧音,所以此俗借以祝福新人早生貴子。

兄弟分家時,各自的嶽父會挑來大米、木柴和一擔水桶,桶裏裝著鍋碗瓢盆和發糕、蔥、蒜、芹菜,他們是幫女兒女婿開家立業的。並借”芹“與”勤“、”蔥“與”聰“、”蒜“與”算“的諧音,勉勵女兒女婿勤勞、聰明和多謀善算,使光景像發糕似的興旺發達,年年高升。至於送木柴,乃是借”柴“與”財“的諧音,祝福他們發財致富哩。

閩西南客家人講友情,重交往,禮儀風俗中也有許多討口彩的習慣。

比如遇到年青人新婚時,客家人便用紅棗、花生、桂圓(龍眼)、瓜子等果品送給新郎新娘食用,取”棗、生、桂、子“的諧音和果品的形狀,預祝新人”早生貴(龍)子“、”家庭圓滿“。待新娘分娩生子滿月時,主人則備滿月酒酬請親戚朋友,人們在吃滿月酒時,常用狗作禮物送給主人家,因”狗“與”九“和”久“同音,以此祝福小孩生命長久,像可愛的小狗一樣天真活潑。”送豬瘦(不吉利),送狗富(富裕)“這是他們的傳統看法,狗一向是他們心目中的吉祥動物。所以,新生小孩滿月時,主人家常有一大群搖頭擺尾、憨頭憨腦的小狗鑽來鑽去,熱鬧而有趣。

泉州敬客多講究

農曆正月,倘若你到泉州人家裏作客,好客的主人便會端出柑桔、糖果、糕點、蜜餞果脯。首先敬客的總是桔子,說是請客人”嚐甜“,借”桔“與”吉“的諧音,祝賀客人吉利,生活如柑桔般甜蜜。隨後,主人會給客人煮一碗加糖的紅棗雞蛋,當地人稱之為”甜蛋“,這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祝福。如果煮的是4個雞蛋,客人應該隻吃2個,而留下2個。因為本地人叫雞蛋為”雞春“,”春“與”伸“諧音,留2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