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民俗禮儀(4)(2 / 3)

是作為留春(留伸)的彩氣,預祝主人生意興隆,積福伸財。

吹滅生日蛋糕上蠟燭的由來

過生日的孩子為什麼要吹滅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呢?

這一做法最早開始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聖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後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著的蠟燭,並增加了吹滅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要求一個心願,並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便可以如願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二十八響禮炮的由來毛澤東說:“開國大典的禮炮要放28響。”他是個不循規蹈矩的人,他不知道也懶得知道國外最高的禮炮是21響。政協會上有人提出質疑毛澤東叫大會籌委會的唐永健起草個說明,但是,毛澤東沒有具體說,唐永健也沒有問。唐永健覺得28響就是28響,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中國共產黨橫空出世至今,剛滿28歲,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禮讚。報告送上去,毛澤東二話沒說,用鉛筆簽上了他的大名,這份材料轉發了。

開國大典的禮炮隊共由108門山炮組成,分為兩組,所以習慣上說54門禮炮。之所以選擇山炮代替禮炮,是因為山炮身短,重量小,便於搬運。炮彈都是真家夥,但是卸去了彈頭,隻留下響的本領,失去了炸的能耐。

禮炮隊的訓練是很苦的,拉火和裝填手都要進行強化訓練。54位裝填手要求在同一秒鍾把炮彈塞進炮膛,54位拉火手更是同時拉火,否則你一發我一發就亂套了。禮炮發射要求很嚴格,28發無頭炮彈要在二分半鍾全部炸響,難度是相當大的。現在放禮炮由電操縱拉火,而那時隻能靠人工來達到和諧統一。

“知識分子”的由來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雛形,按照傳說可追溯到五帝時代,如黃帝命倉頡造字、命大撓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儀和曆書;舜帝命禹治水、益開山澤等。這些在統治者身邊,記言記事、掌管圖籍製定法律的“史”以及從事文化教育、工程技術、製作器物的人,可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鼻祖。

周朝興學校,選優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為“俊士”、“造士”和“進士”。從此,知識分子稱為“士”。隨著曆史的發展,知識分子隊伍越來越複雜,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舉人、進士、貢生等數十種。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受西學影響,朦朧地把知識分子與知識階層稱為“知識界”等。直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黨章中才正式用“知識分子”和“知識階層”兩詞。

“革命”二字的由來在清季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年興中會失敗以前,中國革命黨人向未采用“革命”二字為名稱。從太平天國以至興中會,黨人均沿用“造反”或“起義”“光複”等名詞,及乙未九月興中會在廣州失敗。孫中山、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購得日本報紙,中有新聞一則,題曰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中山語少白曰,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可也。按日人初譯英文Revolution為革命,但揆諸易所謂湯武革命之本義,原專指政治變革而言,故曰革其王命,又曰王者易姓曰革命。自譯名既定,於是關於政治上或社會上之大變革,鹹通稱曰革命。今國人遂亦沿用之。

“斧正”的由來人們把文章拿給別人要求幫助修改時,總少不了這麼一句客套話:“請予斧正”。

“斧正”是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說的是戰國時期,博學的莊子結交了一個朋友惠子,惠子早亡,莊子甚為痛惜。一次,莊子路過惠子的墓前,不由得回憶起惠子來,他對隨人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郢都有個人,在劇牆時鼻尖上濺了一點白粉,這點白粉薄得像蒼蠅翅膀一樣,他找了個工匠幫他去掉,這個工匠讓他站穩後,輪起斧子照他的鼻尖就是一下,那個人鎮靜端立,隻覺一股疾風拂麵而過,鼻尖上的白粉全都不見了,而鼻子卻一點兒也沒受傷。有個國君宋元君聽說後,把這個工匠召去,對他說:“聽說你運斧成風,請給我表演一下吧。”工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