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學生與反清革命(4)(1 / 3)

疆場上出生入死,固然體現了學生為共和獻身的英勇氣概,同時他們還肩負著穩定秩序、鞏固後方的千鈞重擔。同盟會為奪取政權做了大量準備,但起義來臨之際,仍缺乏強有力的軍政領導和係統的組織保障。民軍主力須全力對付清軍,會黨則破壞有餘,建設不足。安定後方的任務自然落到學生肩上。起義過程中,各地學生主動列隊巡邏,守衛要害部門,防止潰兵盜匪乘機搶劫,迅速恢複社會治安,深受民眾歡迎。陝西學生在起義突發之際,立即自動奔向藩署,成功地阻止了會黨的劫掠,保住了革命政權賴以維係的重要財源。

在交戰地區,學生們承擔著鎮守後方的主要責任,起到穩定人心、支援前線的作用。上海、福建、江西、江蘇等地的學生成立守衛團、學團、保安團、警察隊,把不夠參軍條件的學生組織起來,自備操衣飲食,以盡國民義務。“學生軍意在進攻,關於戰事;守衛團意在防守,屬於治安。”《籌辦學生守衛團之意見書》,《民立報》1911年。11月10日。各省光複政權鑒於學生信仰堅定,深明大義,認真負責,同時為了保留骨幹,以備日後軍政建設之需,所以安排學生軍擔任要害機構和市麵的警衛巡查。湖北軍政府成立不到兩天,就發現衛隊司令通敵謀叛,於是換上一連學生軍。武漢戰事緊張時,後方勤務完全由學生軍兩個營擔任。他們果然不負眾望,漢陽失守後,守衛軍政府的學生軍冒著龜山敵軍的猛烈炮擊,“巍然屹立,毫不動搖”周克之:《辛亥革命時期湖北學生軍始末記》,《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集,第59頁。。守衛藩庫、官錢局、楚望台及巡查街道者,在漢口漢陽相繼失陷、人心浮動的危急關頭,也“表現得異常堅定”,穩定了軍心民心。除固定勤務外,他們還要執行臨時緊急勤務。“總之,在軍政府心目中,學生軍是一支極為可靠的軍隊,隻要認為哪裏是重要的地方,哪一個勤務是緊急的,就調學生軍去了。”劉林模:《守衛武昌的學生軍》,《辛亥革命回憶錄》第7集,第36頁。童子隊也負責巡邏,防止奸細破壞,維持市麵交通。廣東學生軍還專設分巡隊,“以本省不靖之各屬,出而鎮靜之”《廣東學生隊宣言書》,《中國革命紀事本末》第3編,第122頁。。此外,各地學生紛紛進入各級政權機構,擔任一般工作人員,緩解了革命黨人手奇缺而舊人員又不可靠的矛盾,保證了新生政權的正常運轉。

光複政權從清政府手中接下一副爛攤子,戰亂又斷絕了正常的財政收入,列強和地方勢力乘機塞源截流,而戰爭亟需大量軍費物資,這一切都使得新生政權的財政問題空前嚴重,成為生死所係的關鍵。為此,學生們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和堅韌毅力,廣泛開展募捐籌餉活動。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學生成立了募餉團、籌餉隊、節費助餉會、遊藝募餉團、撲滿助餉會、宣講社等眾多團體,自己節衣縮食,省下膳費糕餅費,甚至典衣助餉,並向社會呼籲:“今日之事,成則吾四萬萬人俱受其福,不成則俱受其害。”《明強學生節費助餉會啟》,《民立報》1911年。12月13日。“人出頭,我出手,人流血,我流汗,人捐命,我捐錢”,義不容辭,理所應當,號召人們“各出代價,構成民國”《義務學堂助餉熱》,《民立報》1911年。12月14日。“毀家抒難”,“搜索筐篋,推敲盆盎,以益軍實”《嶺南學堂學生勸捐軍需啟》(原件)。以各種形式廣泛募捐。廈門學生舉行運動募餉大會;上海啟秀女校學生出售自製手工,“連本助餉”《啟秀女校校長徐婉珊來函》,《申報》1912年。1月2日。;上海學生遊藝募餉團則“練習新舊等劇,出發演唱”,“開通民智,協助軍餉”《學生遊藝募餉團簡章》,《民立報》1912年。1月21日。一舉兩得。最普遍的形式為演說募捐,學生有的於星期假日結隊分赴城廂內外大街小巷,有的深入鄉鎮村落。上海學生宣講社計劃“先從上海入手,日後漸次進行,以及內地各城鎮鄉或外省”《學生宣講社簡章》,《民立報》1911年。12月11日。。青年。們極具毅力,“雖有旁觀之揶揄,道途之跋涉,皆不以為苦”《小學生募餉熱》,《民立報》1911年。12月12日。“反複解說,痛哭流涕,聞者莫不酸鼻,故捐者頗為踴躍”《學生募捐助餉》,《民立報》1912年。1月9日。。

廣東嶺南學堂學生籌餉隊表現尤為突出。該隊在廣州設立總辦事所,在省港澳分設代收捐款處,並向香港、澳門、佛山、石岐、新會、新寧、梧州“分隊四出,匍匐奔走”。有的分隊還計劃遠涉重洋,向華僑募捐。除演講演戲外,又挨家挨戶沿門勸捐,並發動地方社團代募。該隊“自成立之後,一概費用俱由本隊員擔任”《散隊要告》(原件)。外出募捐亦“自備資斧”。隊員們克服了因局勢動蕩而“各鄉盜風日熾”《陳榮翰致總理楊錫宗涵》。、個別隊員畏難動搖以及內部意見分歧等重重困難,堅持活動。一些因家貧親老不能留省出縣的隊員,返裏後仍不敢“可惜半年。之時間,而忘應盡之義務也”《總務部致香江分部函》。。一名隊員回家後受到總務部“始勤終怠”的批評,立即複函剖白:“蓋鄙人對於革命思潮,已表同情於十三四歲之間矣。矧共和將成之日,功虧半簣之時,敢萌偷安苟且之誌,舍國事於不顧耶?”力陳在鄉無日不到代捐處“襄理一切事務”《陳叔毅致總務部函》。。學生的義舉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下層民眾的熱烈響應,在永安輪勸捐時,“該船主與辦房各人皆極歡迎,給以免費票。當時賣藥各誌士,亦表同情,互相演說。各搭客皆為感動,故極力捐助”嶺南學堂學生籌餉隊所存剪報。。一位家境貧窮的寒醫讀過募捐公啟後,“俠義勃發”,遍索家中布篋竹筐,盡囊捐贈,“夕炊糧乏,巧婦生憎,不暇計也”《陳東平致嶺南學生籌餉隊函》。還主動向隊員介紹當地情況,以利募捐。在鄉村勸募時,“父老歡迎,民團保護,且各村鄉排列軍隊,燃炮燒槍致敬。凡入一鄉,必有千元捐款”。學生無不為“鄉民誠樸真摯,愛國情切”《楊錫宗致陳璧如函》所感動,倡議積極深入鄉村,發動農民。據保存下來的賬單統計,該隊共向6914人(或單位)勸募,得款51807.97元。多數捐款麵值在1元以下,既反映了下層群眾的熱忱,也透示出募捐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