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充分肯定學生的地位與作用,並不排除其內在差異。和其他群體一樣,不同的學生個體在革命中的表現大相徑庭,膽小怕事者有之,逐利求名者有之,懷疑觀望者有之,頑固反對者亦有之。但作為群體存在和活動時,其趨向卻不等於個體的機械排列組合,個性差異整合於群體定勢之中。
中流擊楫易水悲歌
起義烽火燃遍了半壁河山,繼起踵接的各省獨立使清朝中央政權風雨飄搖,名存實亡。但清皇族有戀棧之心,梟雄袁世凱有問鼎之意,不少“鹹與維新”的實力人物猶疑觀望,首鼠兩端,革命仍可能功虧一簣。當此危難之秋,具有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學生表現出高瞻遠矚的全局眼光和宏大寬廣的政治胸懷,堅定不移地大聲疾呼北伐,決心直搗黃龍,奪取最後勝利。
還在各省光複的一片凱歌聲中,上海學界就發表《上各省都督書》,對形勢做出清醒的分析,認為歡慶勝利為時尚早,“當今之時,正我族生死存亡之秋,成敗之機,在此一舉”。如能“光複燕京,驅逐胡虜,消除意見,建設共和”,則人民可“一躍而處於光天化日之下”。否則,“分崩離析之痛亦即在於目前”。並進而指出:當前局勢“有極可危者五,有不可不急為者三”。清廷盤踞北京,發號施令;光複政權不相統屬,意見分馳;倒戈軍隊依違兩可,不肯用命;少數革命黨人難以有效控製局麵;戰事曠日持久,內亂外患將接踵而至,主權統一均受威脅。欲“轉危為安”,必須建立統一革命政府,選舉總統,劃一軍政大權,集各省兵餉,“大舉北伐,直搗京師”,同時建立對外聯係,開國會,革弊製,頒新律,確立共和政治。《民立報》1911年。11月15日。上海警監學校學生也致函滬軍都督,要求“聯軍直搗幽燕”《民立報》1911年。11月28日。。原奉天師範女生吳淑卿曾因與同校旗生爭論滿漢之別,忿而退學返回漢陽原籍,臨行聲言:“再來北地,非興漢滅滿不可。”這時上書黎元洪,要求隨軍北上,舍身赴敵。《民立報》1911年。10月31日。四川涪州女生劉漢英三次上書蜀軍政府,呼籲與成都合兵北伐,均未獲準,竟至剖腹死諫。《巴蜀女史畫》,《申報》1912年。3月3日。
除呼籲鼓吹之外,學生們更以實際行動為社會倡導。各地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北伐軍,上海、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學生單獨組建北伐團隊,開赴漢寧前線和上海,待命北進。兩淮16歲的學生洪乃溥還發起童子團,招收13—20歲的學生“編製成隊,以襄北伐”《廣陵近事零拾》,《申報》1912年。1月2日。。各學生軍在將士們的強烈要求下,紛紛派遣北伐分隊,“以渡黃河搗幽燕,犁滿虜之庭穴,啟漢族之光榮為唯一之宗旨”《學生北伐隊簡章》,《民立報》1911年。11月8日。誓死掃蕩元凶,除惡務盡,“與我學界青年。相見於三色旗下”《學生北伐隊宣告文》,《民立報》1911年。11月7日。。廣東、福建還成立了北伐女學生隊,上海也組成以天津師範女學生為主體的女子北伐敢死隊。青年。們表示:“天下事有人為而無天命”,“中國必以革命而獲救”,決心“以鐵血博萬民之幸福”,“聯合全國學生組織北伐團,驅除滿虜,恢複神京,苟不達到吾同胞盡得自由之目的,我儕所抱之宗旨雖死不變”《組織學生北伐團序》,《民立報》1911年。11月14日。。立誓“渡江擊楫男兒意,燕然勒石功無計,北逐胡兒萬萬裏”的中華學生軍,在成立大會上向每位來賓分發白蘭花和青果,軍團長沈劍侯解釋道:“這朵花是我們新中國的自由之花,願它開遍全國。這青果就是滿清的結果,永不再生。”來賓大為感奮。陳雪濤:《回憶中華民國學生軍團》,《辛亥革命回憶錄》第7集,第5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