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學生與反清革命(6)(1 / 3)

為促成北伐大業,學生們不辭勞苦,力排險阻。廈門組建北伐軍時,因政出多門,“富者又一毛不拔”,屢次策劃,均無結果。後得到學界的大力支持,既保證了兵源,又解決了餉械,終告成立。《廈門近事種種》,《申報》1912年。1月17日;《學生助餉》,《申報》1912年。1月18日。福州學生組織北伐軍也曆盡艱辛,開會募捐,“登台演說,氣竭聲嘶者三次”,“左支右絀,中夜起舞,未嚐不嘔血三升”《閩省學生北伐軍出發紀盛》,《申報》1912年。1月29日。。不懈努力之下,北伐壯舉終獲各界讚助。學生軍出師之日,“一路國旗搖曳,炮聲隆隆”,萬餘人聚集碼頭歡送,各界代表一直送至馬江。同日出發的北伐女學生隊也受到千餘市民的夾道相送。青年。們壯士一去不複還的悲壯行色,令人感奮不已。女學生辭行時,見都督以“北地嚴寒,恐閨中弱質不宜從軍”等語稍加勸阻,立即展示預先備製、上書“祈戰死”大字的紙旗,表示:“既願以死報國,豈可以北地寒冷挫折素誌乎?”都督潸然揮淚告別。學生軍所發《留別閩中父老書》情深意重,義薄雲天,他們說:“處多難之世,視舍生取義為天職所應盡。”“隊中健兒皆父老之子弟,在父老愛惜青年。或疑其恝然無情,掉頭不顧。然於大同有所保全者,於私情必有所割棄。父老之顧惜出乎情,而少年。之決絕裁以義。”“犧牲少數人之家族以保全多數人之家族,孝悌之廣義也。”凱旋團聚固為幸福,萬一不測,“健兒之英靈亦在父老之側,非敢一日忘父老也”《閩省學生北伐軍出發紀盛》,《申報》1912年。1月29日。。

後方留守學生與北伐隊員書信聯係,相互激勵。廣東學生北伐軍在徐州一帶“身經彈雨,危險非常”《許女生劍魂來書》,《灌根年。報》1912年。2月24日。後方同學紛紛賦詩稱頌:“義旗北指,誓掃胡兒,觥觥學子,熱血於斯,匈奴不滅,何以身為。昔時衿纓,坐不垂堂,今時硝彈,陵冰冒霜。上馬橫戈,下馬成章,檢點山河,還我皇唐。青天白日,壺漿以將,桓桓學生,青史之光。”女生洗玉清:《學生軍頌》,《灌根年。報》1912年。2月24日。“濟濟多士,為國之英,及鋒而試,蕩滌北平,時不可失,直搗燕京。”學生李祖培:《學生軍頌》,《灌根年。報》1912年。2月24日。

學生對袁世凱的假議和真備戰十分警覺。福建學生軍在袁賊弄權之際誓師出征,以實際行動戳穿其鬼蜮伎倆。同時告誡人們:“袁賊反側,戰事方長”,“遇有慷慨從軍,而家屬輒加折遏者,更曉以大義,無任阻擾”。學生“踔厲風發,父老更從而鼓舞之”,餉械兵員,源源而至,為北伐之後盾。《閩省學生北伐軍出發紀盛》,《申報》1912年。1月29日。安徽青年。軍領導人韓衍(原江南高等學堂退學生)堅決反對讓位於袁世凱,公開撰文演說,指袁為董卓,聲稱:“三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都承認,我孤雲(衍筆名)一個人也不承認袁世凱做大總統。”並痛斥投機者:“清廷而在,則搖尾為奴;虜社既顛,則塗麵革命。”《記韓衍》,《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第452頁。他組織青年。軍的目的之一,就是北伐。由於種種原因,北伐未能實現,但滬軍政府在直魯豫等省學生的強烈要求下,先後派遣滬軍北伐先鋒隊和閩軍增援山東,其中有學生隊200人。由各省學生組成的滬軍政府炸彈隊和湖南學生北伐暗殺隊也相繼北上,活動於京津保和山東一帶。和談告成後,學生軍還要求“帶領”、“管教”“因革沿替之軍隊”,將舊軍改組成中華民國殖民軍,開赴西北西南,開發邊疆,鞏固國防,遏製列強的侵略蠶食,《布告學生軍文》,《民立報》1912年。2月1—11日。表現了一片共和愛國赤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