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一片擁袁共和的變調中虎頭蛇尾地草草收場,做出重大犧牲的學生一腔熱血盡付東流,除了有形的皇冠落地,社會幾乎一如既往。青年。們淡於名利的精神品質誠為高尚,但拋開個人名利不等於放棄民主權利,過早功成身退不利於鞏固共和。兩種相反的表象都顯示出學生未能從民主政治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個人與權利的關係。有些學生試圖為新生共和政權效力,但這些戰場上出生入死,刑場上大義凜然,廣場上慷慨激昂的青年。沒有被敵人的槍炮、屠刀和棍棒嚇倒,卻被出神入化般弄權於官場之上的官紳撥弄得暈頭轉向。湖北軍政府教育司成立時,“各科組織人員既未用正式之考選,亦未經學界之公舉,隻憑二三紹介,以為進退之權衡”。後雖有所“改革”,“行政既未革新,用人依然仍舊”。文普通和兩湖學堂畢業生均抱不平,“特團結群力,據理直爭,意欲文明之幹涉,作天然之淘汰,勢不達目的不止”《改革後之八麵觀》,《民立報》1912年。3月13日。。杭州陸軍小學畢業生成績優異,光複中表現上佳,又當軍政用人之際,可是“同學諸生紛紛稟請投效,均因人浮於事,迄未安插。複經兩班全體聯名陳請,亦久留中不發”。後由軍界維持會“以人才難得”出麵力爭,才谘送南京,分撥陸軍各校補習肄業。《陸軍學生谘送肄業》,《申報》1912年。3月21日。
在中國,由共和取代帝製,如果原封不動地接收舊的官僚體係,等於宣判民主政治的死刑。吸收學生參加各級行政,本是抵製官僚的封建化傾向,確立和保障革命政權性質,不斷強化民主機製必不可少的條件,但他們卻受到多方排擠。陝西光複後,由於陸軍學生在收複潼關途中被土匪重創,革命黨無力控製軍隊,與哥老會抗衡,致使後者勢力坐大。“沒有文化的哥老會缺乏對被訓練來管理公務的人應有的感情與尊敬”,“這些奪取並保持權力的‘大哥’們,無情地排擠有知識的學生”。因此,“能在政府中做公務員或秘書的學生已是幸運兒,沒有諸如此類的足夠位置留給每一個人”ThePassingoftheDragon,P34.。
會黨軍人倚仗武力恃強淩弱,官僚士紳則運用權術縱橫捭闔。湖南都督府成立之初,大批學生自願協助,“吃自己的飯辦大眾的事”。對此,舊人員冷嘲熱諷,野心家點火煽風,攻擊詆毀“盡義務”是玩把戲、打花鼓,要求“唱大戲,‘名角’出台,‘內行’跑龍套”。於是蟄伏待機的紳士重新抬頭,“舊官吏彈冠相慶,青年。則退出政府工作。都督高高在上,指揮不靈,形同孤家寡人了”鄧介鬆:《辛亥革命在湖南所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集,第207頁。。
起義成功把革命黨擁上權力頂峰,但民初共和製的嚐試卻未能為新知識群開通一條程序化的參政道路。學生的失望離異,使革命黨與民眾的聯係脫節,失去廣泛的社會支持,內部分化加劇。這樣一方麵導致政權蛻化,另一方麵在對敵鬥爭中更加軟弱無力。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曾表示:“民國並不需要‘群眾’的主動精神,群眾總是跟著走的,過去一向如此。但是民國需要知識分子階層的擁護,這種擁護已經獲得了。”《1912年。1月13日盧力飛致安格聯第47號函》,《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第133頁。輕視群眾固屬偏見,注重知識分子卻不無道理。遺憾的是,沒有正常的參政途徑,僅憑熱情刺激起來的擁護很快就隨著民國的名存實亡得而複失。新知識群政治上的建設性一麵嚴重受壓,而批判性一麵則急劇膨脹,對後來中國政局的風雲變幻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