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學生與反清革命(6)(3 / 3)

革命引起的社會變動使投身其間的學生發生分化,少數人隨波逐流,或混跡官場權壇之上,或沉醉花天酒地之中;一部分人不肯與舊勢力同流合汙,堅持鬥爭;更多的人卻感到身心雙重苦悶,失望彷徨,甚至悲觀厭世,歸隱者有之,出家者有之,自殺者有之。革命的悲劇結局和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使曾為共和流血奮鬥的青年。悲切痛憤,仰天長嘯:“嗟夫已死誌士,昔之革命希望共和者,其結果今竟留與他人樂帝王矣,可勝慨哉!”趙連城:《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和廣東婦女界參加革命的回憶》,《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集,第321頁。這些真正的革命功臣成了野心家篡權擅政的障礙,袁世凱集團處處壓製打擊進步學界,處心積慮地分化瓦解軍隊中的學生骨幹,以防革命勢力東山再起。保定入伍生隊光複時散歸各省充任民軍軍官,袁世凱以舉辦保定軍官學校的名義誘其北上,許多人辭職就學,但到校後卻橫遭壓抑排擠。各地竊據軍政大權的軍閥極端仇視學生,進行瘋狂迫害。張鎮芳在河南任都督僅兩年。竟殺害學生數千之眾。《民初張鎮芳屠殺革命黨人和青年。學生的片斷回憶》,《辛亥革命回憶錄》第6集,第421頁。

舊勢力的囂張是社會基礎陳陳相因的反映。參加北伐的女學生出征前函責因婚期在即不願隨軍北上的同學:“胡虜未獲殲盡,而世俗紛紛結娶,國破家亡在邇,亦置腦後。籲!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何等丈夫氣概!然而,北伐半途而廢,馬革裹屍的幹雲豪氣變成“春郊試馬”的兒女嬉戲,解甲歸來頓覺心灰意冷,頹然歎道:“此行北上,一事無成,羞為故人陳也。果如姊潛居向學,餘晷課授生徒,其樂胞妹等徒勞跋涉,思之能不悲乎?”革命前因抗婚出走,返回後家庭又以婚約相逼,曆盡顛沛流離,悵望渺渺前途,隻能一死了結。自盡時身著血紅衣裝,立誓死後變為厲鬼,“報複一切!”《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和廣東婦女界參加革命的回憶》,《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集,第321頁。這種生不複仇鬼複仇的淒厲之聲,既是對社會黑暗的控訴,也是對革命結局的絕望。曾經英姿颯爽的巾幗英豪,卻不得不以這般令人驚心動魄卻又蒼白無力的方式進行抗爭,從極端消極的角度對革命和自我做了總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學生們用鮮血和生命為中華民族塑造出一代革命青年。的光輝群像。許多稚氣未盡的少年。血染戰旗,含笑沙場,慷慨赴義。任灤州軍政府決死隊團長的保定入伍生隊學生熊朝霖臨刑前痛斥清軍官吏:“汝何人?非吾黃帝子孫耶?奈何愛戴滿虜,為我漢族羞?吾恨不手刃汝腹,一視汝具有心肝否!”《灤州殉難熊君傳》,《民立報》1912年。2月2日。河南學界舉義失敗,50餘人被捕。當局行刑時“一回隻擊一人,令其他目睹,俟一人擊碎後再縛一人”,殘忍至極。而學生們“皆從容就義,毫無懼色”《河南健兒血淚史》,《民立報》1912年。1月4日。。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刺痛了反動派,山東、河南、南京等地學生均因參加革命慘遭清軍大規模屠戮,湖南、陝西、安徽等地學生在光複中也受到清軍和地方頑固勢力的夾擊,犧牲慘重。民國成立後,軍閥、官僚、政客當道,黑暗暴政與光明民主之間的衝突鬥爭再度重演。青年。學生不愧為支撐古老中華民族新生肌體的脊梁和神經,他們不僅以血肉之軀奠定共和基石,而且前仆後繼,很快從悲憤中振作起來,開始新的探索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