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章學生與清末社會變遷(1)(1 / 3)

辛亥革命的政治領導者們試圖以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並舉,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學堂學生對此心領神會,正如民國成立時臨時政府所在地南京的金陵大學學生所指出的:“對於大多數中國人和外國人來說,目前的革命僅僅是反滿運動,這是事實,但不全麵。”“如果不是為了改善受壓迫人民的悲慘社會條件,革命就沒有意義。”《中國革命與社會革命》,《金陵光》第3卷第1期,1912年。2月。革命是社會變動的集中反映,又以改變社會狀況為目的。國內學生始終以自己的言行創造社會變革的條件,發展政治革命的成果。這一群體在少數思想先驅之後崛起,彌補了留學生數量有限而舊士人分化緩慢的不足,不僅加快擴展了社會變動的速度幅度,而且對改良社會土壤結構,更新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內學生這一新興社會群體,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媒介、社會變革力源和走向世界的前導,具有以前中國社會不曾存在、同時代其他群體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推動社會化主導傾向由守舊轉向趨新,成為人的近代化的主要途徑。社會化指人為適應社會需要而對價值取向、道德規範、行為方式和知識技藝等社會遺產學習繼承的角色內化過程。在動蕩變革時期,社會化具有雙重性,一方麵沿襲中求穩定,一方麵變動中求適應。近代化要求突破專製蒙昧,文明程度越高,變化節奏和幅度就越快越廣。因而後發展社會的近代化首先是人的近代化。學校教育不僅是社會化的主要方麵,而且日益普及定型。盡管清政府竭力維持舊的價值體係,具體施教者卻不同程度地鼓勵學生力求適應和推動社會變革。同時,學生不是單純被動地師承前人經驗,他們與其他社會成員同步甚至更為敏銳地感受到社會變動的震蕩衝擊,以新知識形成的新眼界重新審視思考既定的觀念規範,積極參與文化創新。社會變動幅度越大,新眼界與既定事物之間的差距就越明顯。由於清末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大,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強於一般學生,相互影響往往超過家庭和學校,對教育者、教學內容及各種事物有著很強的選擇性。因此,清末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就是人的近代化的重要環節和途徑。而人的大規模迅速更新,形成產生社會變動加速度的內驅力。人與社會的反差擴大,不僅加劇了學生群體與現實的摩擦,而且使他們畢業後難以向舊規範重新調適。社會的穩定與變動和社會化的適應與突破的矛盾交相作用,增強了學生的不平衡感,嚴重的角色矛盾成為出自學堂的近代知識分子大批投身政治變革洪流並且表現出強烈激進傾向的重要原因。

二、增強先進知識分子、大眾傳播媒介與廣大民眾的溝通聯係和引導呼應。在近代社會變遷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迅速發展。清末10餘年。間,相繼創辦發行的報刊達六七百種之多(含停刊者),發行量據1913年。郵政係統運送的報紙印刷品數,就有51524800份。圖書出版的種類和數量也大為增加。這改變和擴大了人們的時空觀念與認知空間,使先驅人物的精辟思想很快傳導給一般民眾,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由於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長,信息處理(接收、整理與傳播)成為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一大要務和衡量尺度。但是,近代中國的大眾傳播受到三方麵的限製,其一,傳播媒介多用印刷文字符號(書刊報紙),由電子機械媒介實施的音像傳播尚未問世(如廣播電視)或影響甚微(如電影)。而文字符號的接收還原,比較音像符號要求更高的文化素養和理解能力。其二,印刷、郵政、電訊事業落後,傳播範圍狹窄,速度緩慢。其三,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數。據當時海關的估計,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江蘇省,男子中粗識文字者為60%,女子為10%—30%《海關千年。報告之二》,《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第96頁。。而且其中多數仍處於半開化狀態。有人指出:“四萬萬人中,其能識字者,殆不滿五千萬人也。此五千萬人中,其能通文意、閱書報者,殆不滿二千萬人也。此二千萬人中,其能解文法、執筆成文者,殆不滿五百萬人也。此五百萬人中,其能讀經史、略知中國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滿十萬人也。此十萬人中,略知外國語言文字,知有地球五大洲之事故者,殆不滿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學之本源,考人情之條理,而求所以富強吾國,進化吾種之道者,殆不滿百數十人也。”《論中國積弱在於無國腦》,《萬國公報》第193卷。顯然,僅僅粗通文字,無法完全理解傳媒發送的各種信息。加上書麵語和口語相分離,造成受眾接收和理解的嚴重障礙,難以產生預期效果。學生群的出現與發展,不僅大幅度增加了直接受眾,而且形成有助於下層民眾理解傳媒信息的接轉中介。近代中國的大眾傳播,實際上呈如下模式:事件信息Ⅱ受眾Ⅰ人際傳播受眾Ⅱ反饋Ⅰ反饋Ⅱ信息Ⅰ發送者媒介學生不僅參與充當發送者,而且是第一級主要受眾,將直接間接獲得的信息通過演講、通信、演劇、說唱等形式再傳達給不識字、理解力不足,或不能即時接觸傳媒的偏遠閉塞之地的廣大民眾,並將接收的信息反饋經過濾後轉達傳媒及發送者,在城鄉學生及發達與落後地區間形成輔助傳播網。缺少這一中介,傳播與反饋都將受阻,不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大眾傳媒的突出作用之一,是通過迅速及時的信息擴散,使各種政治事件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中心,從而加強社會成員反應行動的協調性,形成推動社會變革的衝擊潮。學生的中介作用大大擴展了大眾傳媒的實際覆蓋麵,在曆次愛國民主運動中掀起一次又一次啟蒙宣傳熱潮,使千百年。來幾乎與時政無緣的下層民眾煥發出空前高漲的政治熱情。同時,通過很大程度上以學生為測試標準的信息反饋,影響和加強了發送者與傳媒民主變革的意向。盡管由此帶來不能從反饋中準確把握社會實際動向,形成將學生的前驅意識混同於民眾心態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