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變社會流動的性質與趨向。在古代四民社會中,通過科舉取士實現的縱向流動雖然很普遍,但並不觸動社會結構,反而使之持續穩定。士子童生以讀書為仕進之階,以做官為正道,決定了取材的數量有限。三年。一次的科考,平均每年。取士總共不過1632人(進士105人,舉人537人,貢生990人)崇有:《學堂獎勵章程疑問》,《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4冊,第73—77頁。。士人進則為官,退則設教,而後者的目的主要還是為科考服務,能夠發揚獨立精神,開創學術風氣者,已屬鳳毛麟角。近代以來,由於教育內容和社會化走向的變更,學生取代士子,不僅拓寬了社會流動的層麵幅度,而且對於改變社會的結構性質產生了重要作用。在歐風美雨的衝刷蕩擊下,中國傳統社會的各個群體都在不斷發生分化調適,但僅僅從外部推動是不夠的,必須有新的基因改變內在結構。學生剛好適宜扮演這一角色。作為社會群體,他們沒有穩固統一的政治經濟地位,隻是在人生一定階段上結成的社會文化聯係。由於來源不同,走向各異,處於連續不斷的分解過程之中。另一方麵,學生群具有相對獨立性,處於人生中至關重要的特殊階段,形成有別於其他群體的共同性質特征,又反過來影響和改變每個人。絕對流動性與相對獨立性交相作用,使學生既有震動社會整體的群體效應,又有改造部件分支的具體功能。他們的滲入,逐漸改變各個領域和群體的內部結構與外在形態,使之適應和推動社會變遷的需求。
辛亥時期,學生群主要是流向政、教、軍、警、報及實業界等。以上海複旦公學高等正科為例,1909—1911年。共畢業學生53人,除5人亡故、6人去向不明外,擔任教職者23人(大學2人,高等學堂4人,師範1人,專門學堂4人,中學9人,小學2人),進入各級政府部門者9人(外務部2人,教育、交通、司法部及駐美公使館、奉天督署各1人),經商者2人,在報館出版界任職者5人,出國留學者5人,《複旦公學章程》,1917年。《中國近代學製史料》第2輯,上冊,第711—713頁。反映了一般趨向。
官僚是專製國家機器的主要成分,由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權力體係的更新改造一般發生在政權易手之後。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開始於外力的強製推動,要求政權機構相應調整。而舊官吏不能適應政權職能的變化。早在科舉製廢止前,清政府已經開始吸收留學生和國內畢業生參加求新活動,新政的全麵推行和預備立憲,更使之迫切感到新式人才匱乏。一些曆來重視洋務的地方督撫尤覺時不可待,爭相以優惠條件引誘國內外學生輟學從政。一時間形成風潮,連紫禁城亦為波及。有人提議改革皇宮內廷製度,裁撤太監,挑選女學生充任女官。《內官選用學生之罷議》,《大公報》1909年。10月29日。在校學生人心浮動,清政府不得不明令禁用肄業生,才穩住局麵。不過,留學生入仕更受重用,國內學生則位卑權輕,數量影響較為遜色。從1902—1907年。主要為更新官吏而設的法政科總共隻有1860人畢業。預備立憲後,各地大量創辦法政學堂,但1908、1909年。度的畢業生也不過1352和903人。參見第二、三次教育統計圖表的《各省各項學生人數曆年。比較表》。多數新設法政學堂在辛亥前尚不能提供畢業生。盡管如此,學生進入較多的部門,近代化傾向也明顯優於其他機構。
學堂是培養“文明種子”的“公圃”,學生則是“未茁芽之種子”。“立教育之基本,作立國之原素。”《人間最樂之生涯》,《盛京時報》1907年。6月9日。學堂優劣,不僅直接決定學生質量的好壞,而且影響製約著社會變遷。而教職員素質是決定學堂水準的重要因素。教育界故態與時代需求極不適應,除少數留學生和開明人士外,多數教職員思想保守,知識陳舊,言行迂腐,極大地限製了學生的覺悟和求知。特別是小學堂,師資尤為低下。而基礎不穩,又製約著中高等教育的效果,造成小學堂“大半難請教員”,中學堂則學生“合格的甚少”夢夢生:《說奉省的學界》,《愛國報》第719期,1908年。11月27日。的惡性循環。留日學生絕對數量雖然猛增,但仍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國內畢業生的逐年。增加,使矛盾有所緩和,淘汰了部分不稱其職的舊教員,補之以初級速成師範簡易科畢業生,後來又以專修生更換力不勝任的簡易生。據統計,到1909年。全國高小以上學堂共有教師18389人,其中國內畢業生除在高層次上與留學生平分秋色外,就整個師資結構看,占有明顯的優勢(詳見下頁表)據《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有關各表編製。盡管總體上仍存在著校舍破舊、設備缺乏、師生素質低下等缺陷,但由學堂畢業生擔任教職之地,比較塾師山長把持之所,確有明顯改善。因而各視學員在總結時不約而同地強調指出:今後聘請教師,應由司劄派師範畢業生,以“化除自為風氣之弊”《光緒三十二年。省視學高奎照等查視天津各學堂情形報告》,《直隸教育雜誌》1907年。第4期。。此外,國內學堂畢業生還進入各級教育行政機構。湖南學務公所共有員紳24人,其中新式學生9人,而5人為國內畢業。《湖南學務公所員紳銜名履曆清冊》,《學部官報》第43冊,190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