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的發展,為國內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新機會。特別是新政以後,民辦華文報刊突飛猛進,從1902年。至1908年。每年。以20至40家的速度遞增。據1869—1908年。間有創辦時間的397種華文報刊統計,商辦、官辦及外資各為271、44、82家,前者占2/3強。《報界最近調查表》,《大公報》1905年。5月11—25日;1904—1908年。7月《東方雜誌》各期《各省報界彙誌》。加上民間出版業的興盛,為畢業生開拓了新的職業取向。同時,由於社會風氣變化和傳媒自身的改良,過去那種“由於主筆、訪事等員之位置不為世所重,高才之輩,莫肯俯就”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清議報》第100號。甚至以報館“為無賴文人之末路”,報業“為不名譽之職業”,“不僅官場仇視之,即社會亦以搬弄是非輕薄之”姚公鶴:《上海報紙小史》,《東方雜誌》第14卷第6號。的陋俗偏見被打破,大眾傳媒成為開通風氣、啟迪民智、表達政見、引導輿論的重要工具,知識界英才鮮有不與結緣者。到報館和出版機構任職,自然成為以向導自命的青年。學生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不少人還在求學時代,就已成為報刊的熱心作者。此外,在醫療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中,國內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
學生的大量滲入,使社會變遷出現新的趨勢。首先,各個新領域加速擴展。清末數年。間,中國的近代化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洋務新政曆時40餘年。而進展甚緩,除其他因素製約外,人才缺乏的影響不能低估。派遣留學生畢竟人數有限,杯水車薪。清末留學生歸國任職者累計不過萬餘人,其中多數還是名不副實的速成班畢業生。1907年。以後,留日學生人數明顯減少,原因之一,便是一些“從事非法銷售畢業證書的無恥集團,損害了所有認真授課的大學和中學的聲譽”,使“中國人飽受詐騙”《1907年。5月14日莫理循致姬樂爾函》,《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上,第499頁。。一般而言,速成生程度較差,引起輿論的普遍不滿。盡管留學生在許多方麵處於優先領導地位,但如果沒有數量優勢的國內同儕扶助配合,也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國內學生群體的膨脹擴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才供需矛盾的緊張狀況,使新領域的加速發展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進入教育界的國內畢業生人數激增,是新式學堂數量猛長的重要動因。從1904年。到1909年。學堂總數由4222所增至52348所,使大量士子童生在短短幾年。內被吸收同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群體的性質和趨向。而新軍擴建也得利於軍校畢業生的增多。興辦實業和增設報刊,均有待於專業人才的供給。清末進入近代化過程的各部門,已經開始形成國內畢業生、留學生、開明士紳和外籍人員相互補充協調的新型人才結構。畢業生到鐵路、航運、郵電、工礦、海關等部門供職人數的增加,使得中國人獨立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可行性有所加強,刺激了收回利權運動的進一步高漲。
其次,數量規模的增長擴大與素質的改善提高同步進行。由於缺乏人才,以往求新活動的規模質量均受影響,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的情形比比皆是。隨著畢業學生的不斷滲透,各部門領域的更新由表象趨於實質。學校師資的更新換代導致教學結構與內容的變化,一些名不副實的課程得到改造,新學科有所加強,普遍增添了音樂、體操、工藝等課目,還增設了新的專科或專業化學堂。這樣,當時進步人士極力倡導的德、智、體教育方針部分得以貫徹實施,教育從舊日的精英主導向著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方向發生根本轉變。學生不僅在外觀形式上,而且實際能力也與舊士人根本不同。學生入伍對於改善新軍素質尤為重要。袁世凱的北洋軍以發端早、投資多、訓練嚴、裝備精而頗負盛名,與後起各鎮相比,的確略勝一籌。但北洋六鎮官兵的文化素質卻稍遜於南方各省新軍。駐紮山東的陸軍第5鎮隊官以上軍官共117人,其中雖有留學生6人,國內畢業生56人,但行伍出身者達51人之多。武士:《駐紮山東之近畿陸軍第五鎮》,《武學》第10期,1909年。9月15日。北洋軍表麵威武,其實痼疾甚深。時人批評其“敷衍舊習”,“徒飾觀瞻,不求實際”《軍隊教育私見》,《武備雜誌》第12期。懷疑它的實戰能力。而且外觀的光彩很快也黯然失色。1906年。練兵處巡閱時,起步晚而基礎差的湖北陸軍,“進步轉較北洋為速”《彙錄》,《武備雜誌》第20期。令人刮目相看。究其原因,人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北方新軍中“官長有學問者恒少,而兵丁不識字者甚多”《訓兵白話篇》,《武備雜誌》第12期。。湖北新軍則“將弁多以學生充當,入伍兵亦多具有知識者”張春霆:《張文襄公治鄂記》,第24—25頁。。辛亥武漢保衛戰中南北兩軍戰鬥力對比懸殊,是在民軍倉促編組,失去常規建製和指揮係統情形下較量的結果,不足以證明北洋軍技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