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既有社會的抵拒。學生的到來有如異物侵入,引起各群體的排他性反應,於是出現一種悖理的怪象,從邏輯上看,落後的中國迫切需要各種新式人才,畢業生數量遠遠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實際上到處可見他們非但不能適得其所,甚至無處容身。軍事改革是新政的重項,全國計劃編練新軍36鎮,以每鎮軍官600人計,共需21600人。即使以實際成軍者計,也需要15000人。加上軍事學堂等輔助機構以及改造舊軍,總需求至少增加一倍。留日士官生人數有限,而軍校生額不過萬人,清政府又比較注意籠絡,卻仍有許多人畢業後得不到相應職位。廣東武備學堂1904年。應屆畢業生110餘人,到1908年。除官派自費留學近40人外,出任軍職者不過20餘人,而且多無實權(軍校教員12人,職員6人,學習官2人,邊防總稽查、巡防營管帶、督練公所提調、隊官、排長各1人),另外50人隻能別謀生計。《廣東武備卒業生之閑散》,《武學》第3期。浙江武備學堂畢業生200餘人,“在軍界授職任事者十不二三,而大半投閑置散”。各生走投無路,被迫聯名要求陸軍部任命。《武備畢業生之閑散》,《大公報》1908年。9月17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畢業生因無處安置,難以分配,陸軍班散歸原營,海軍班被逐出堂,終於激犯眾怒,兩班學生結成團體,堅持必錄用方離去。《京津時報》1910年。5月28日。
警務為新政重點,而奉天警務學堂畢業生“見用者百無三四”《警務生風流雲散》,《盛京時報》1907年。6月25日。。就連缺口極大的師範畢業生也得不到合理安排。以優級專修生替換簡易速成生固不無道理,但小學教師仍多由塾師充任,而且後來優級師範生也無處安插。1910年。京師督學局接到師範畢業生200餘人,“一時無可位置,頗有擁擠之患”。於是下令:“嗣後無論何項畢業生,一律停止劄派。”《師範生之擁擠》,《大公報》1910年。6月20日。供求口徑如此陰錯陽差,可謂咄咄怪事。其原因也很複雜。專製者好大喜功,各級官吏相互攀比,教育發展出現缺乏基礎和協調性的跳躍,伸縮起落間,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不過,歸根結蒂,這種畸形人才過剩,乃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動力與惰性矛盾衝突的病態表現。隻有真正邁開近代化步伐,才會感到人才缺乏的迫切和更新人才的必要。反之,稍加點綴,隻圖裝潢門麵,短暫的優待熱過去,接踵而來的便是到處人滿為患的困境。由虛假片麵的社會變革引起畸形人才過剩與奇缺的周期循環,正是近代中國人才危機的真正病灶。
清政府對學生強烈的民主革命情緒十分憂慮,雖然作出開明姿態,實際上極不情願大批激進學生迅速湧入各要害部門。每一次起義暗殺風潮之後,都要刮起一陣禁用學生的陰風。朝廷口是心非,地方官則變本加厲,“顧排滿之思想與革命之風潮非目不識丁者所得而鼓蕩也,若輩知其然也,遂以排擊學士文人為升官發財之捷徑”許鼎新:《惲毓鼎排擊清流》,《廣州總商會報》1907年。9月21日。。而既得利益集團唯恐學生危及其利祿前程,上下夤緣,排斥異己。吉林長春一所學堂為頑固勢力所把持,校長聘請兩位師範畢業生任教,舊教習皆謂:“如用師範生,吾輩安有容身之地?”《不用師範生之笑話》,《盛京時報》1908年。3月12日。竭力反對,迫使解聘。奉天警務學生受冷遇後,曾氣憤地詰問當道:“若以程度尚淺不堪委任,彼非警務出身者何以反委優差?”《警務生之風流雲散》,《盛京時報》1907年。6月25日。一語道破天機。官場惡習長期浸淫,使舊勢力盤根錯節,榮辱與共,他們不僅拒外,而且要遮醜,防止其無知低能在學生的對比反襯下暴露無遺。這實際是革新與守舊的對抗。與一切社會變革一樣,近代化必然導致利益的重新分配。本應是動力的青年。學生反而成為負累,變革結果的錯位反映了變革本身的虛偽。舊勢力抵拒成功,說明他們與社會現狀協調適應;而學生落魄失所,則不僅顯示出社會變動的幅度小範圍窄,而且曲折地反映出統治者的主觀意向仍是把近代化當成自保自救的手段。受到前後夾攻的學生,一開始就麵臨畢業即失業的危機。尖銳的地位矛盾(教育界域高而職業界域低)強化了他們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如不徹底改造社會,就隻能自生自滅。這使學生及新知識群的破壞性功能超常發揮,而建設性功能受到抑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