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傳統社會的同化引力。學生的衝擊同時引起舊勢力抵拒和同化的反應。清政府以功名利祿引誘學生,而剛由士子童生脫胎而來的青年。舊習未去,也易於動搖趨附。有人指出:“學堂之異於科舉,一恃朝廷以謀生計,一使自謀生計而已。今科舉廢而舉貢生員之名目不廢,則人人挾一科舉之舊思想,猶將賴仕進以為生活之路。”宣統二年。教育法令研究會報告:《研究各學堂獎勵章程》,《教育雜誌》1910年。第6期。實官獎勵為禍更甚,各地學生“率皆改就官職,不願升學”。1909年。學部擔心照此下去“高等實業學堂因無升入學生,不能成立”,奏請“略示限製”,凡年。在25歲以下者必須升學,不準改就官職。《宣統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學部奏高等實業預科改照中等實業功課教授並限製中等實業畢業改就官職片》,《大清宣統新法令》第5冊,第23頁。但直到1911年。有識之士仍在為此奔走呼籲:“舉貢生員之名目不廢,京外實官之獎勵不廢,則人人各挾一科舉之舊念。”“學生既豔得官之虛榮,自不憚考試之勞瘁,而工農商之事,若浼焉有所不屑。”《宣統三年。四月唐文治谘郵傳部轉谘學部谘文》,西安交大檔案第2461卷,轉引自《交通大學校史》,第66—67頁。要求學部停止實官獎勵,以利於倡導新風。1911年。4月9日,各省教育總會聯合會做出決議,指出獎勵實官功名有“害吏治”、“害教育”兩大流弊,要求立即停止。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3冊,第203—204頁。在強大壓力之下,學部才於1911年。9月奏請停止實官獎勵。但清政府來不及斬斷枯枝,就被革命風暴連根拔倒。
科舉與學堂混合,使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大受幹擾,造成嚴重痼疾。梁啟超民初曾憤然斥責“前清學製之弊”道:“其誤國最甚者,莫如獎勵出身之製。以官製為學生受學之報酬,遂使學生以得官為求學之目的,以求學為得官之手段。其在學校之日,希望者為畢業之分數與得官之等差;及畢業以後,即拋棄學業而勉力作官矣。”“故中國興學十餘年。不僅學問不發達,而通國學生,且不知學問為何物。”《民初歸國演說辭》,《飲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九。
當然,學生的就業取向主要決定於社會現實。專製權力控製操縱一切,權柄在握便可為所欲為,離開權力中樞則難以有所作為,因而爭權奪勢曆來是世人競爭角逐的熱點。舊士人以入仕為正途,從政為目的,近代學生同樣有此偏向。盡管近代商辦企業、大眾傳媒和社團黨派的出現,使民間勢力有所上升,但清政府不允許危及其權勢地位的民間實體存在,後者的實力、地位與作用頗受局限。因此,學堂無論官公私立,畢業生仍以政府錄用為出息。他們把社會成員對權力的平等享有與個人對權力的占有等量齊觀,或追逐權力,或把個人權利係於權力偶像,主體意識蛻變為權勢欲和依附性。社會不由集權壟斷向分權民營過渡轉化,就不能產生獨立的民間實體,吸引容納以天下己任為抱負的學生,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場所,從而改變其職業取向。
民初數年。間,在北京和各省出現了一批數以百萬計“日費精神以謀得官”梁啟超:《作官與謀生》,《飲冰室合集》文集十二。梁將當時為謀生而求官者分為兩種四類,其中第二種甲類為“留學生歸國及國內學校卒業者”,“因一時求業頗難,不如求官之可以幸獲,且亦見其前輩之以此途進者,若甚尊榮安富焉,歆羨而踵其武”。於是“幾於驅全國稍稍讀書識字略有藝能之輩,而悉集於作官之一途”。的“高等遊民”杜師業:《高等遊民問題》,《中華雜誌》第1卷第10號。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畢業學生。由於青年。子弟求官者眾,各種類型的法政學校異常興旺,成為新的仕進之階。當時任江蘇教育司長的黃炎培曾撰文指出:“光複以來,教育事業,凡百廢弛。而獨一日千裏,足令人瞿然驚者,厥惟政法專門教育。嚐靜驗之,戚黨友朋馳書為子弟覓學校,何校?則法政學校也;舊嚐授業之生徒,求為介紹入學校,入何校?則法政學校也;報章募集生徒之廣告,則十七八法政學校也;行政機關呈請立憲之公文,則十七八法政學校也。”據他調查,江寧、蘇州、上海、鎮江、清江5處的法政學校在校生竟達4742人。《教育前途危險之現象》,《民立報》1913年。4月30日。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如四川成都,竟有四五十座私立法政學校,“三月速成,六月速成,愈快的班數,學生也愈見多”《少年。時代》,第296頁。。青年。學子在權勢魔力驅使下,變成奔競於官場之上的政治投機商。
同時,學生所學知識不適應社會新需求。清季普通中學偏重文科,實科較弱,更有文實分科的主張,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知識和技能。工商界人士曾抱怨畢業生不稱其職,認為:“國家教育的宗旨,是在造就一班普通的人民,教給他養身養家的能耐,並非是教全國的人,全成了大人物大英雄。”而學堂教學內容如出一轍,學生僅僅“會些個光線力點的新名詞,別的全不會”,因此工商界“全都無法位置”《論國民教育》,《愛國報》第262期,1907年。8月15日。蔡元培後來更把這類學生稱為“不適於科學萬能之新時代”的“變相的舉子”《德國分科中學之說明》,《新青年。》第5卷第5期,1918年。10月5日。。形勢逼迫與習慣惰性,都促使人們將對權勢的追求置於優先地位。社會權力本位和政治集權結構不打破,不僅畸形人才過剩無法消除,而且對社會民主化進程遺患無窮。學生的權勢意識,成為導致奪權之前要求民主,執政以後恣意獨裁的惡性循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