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從運動場上爭雄鬥勇的情景中受到啟迪,認為中國事事效法古人,循規蹈矩,結果連古人本意亦失,日益退化,“演成今日不痛不癢之老大帝國”。西人則事事欲勝前人,不斷創新,所以“國勢蒸蒸,日益進化”③。從新行為中萌發新思維。陝西留日學生風聞西安學生運動會“數百健兒一副上馬殺賊下馬作露布之氣概”,“不禁躍喜欲狂,擊築悲歌”,感慨道:“秦人以強悍著聞天下,駟鐵雄風,尤足代表吾族。”然而,“一摧於外族馬足之蹂躪,再摧於專製君主之愚柔”,武毅強健精神消蝕殆盡,致使國弱民孱。運動會一掃柔弱風氣,“可為秦人士活動舞台之初出也,可為恢我祖宗名譽之始機也,可為三秦起死回生之萬靈丹也”劍:《陝西高等師範兩校第一次運動會記事》,《關隴》第1號。。師生中的革命誌士更借提倡體育培養學生對軍事生活的適應力,為武裝起義做準備。
此外,運動會還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組織能力,培養集體精神和遵紀品行的良機。《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出席了京師大學堂1907年。的運動會後,對於去年。“外籍教師們組織和指導各項體育運動”,而“今年。中國人獨立地幹起來了”的情形十分讚賞,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描繪當時的情景:“我估計至少有五千名學生參加。他們身穿製服,旌旗飄揚,樂鼓齊鳴,秩序井然地排隊走向運動場。這些品學兼優的年。輕人順序停在運動場上,觀看外國式的運動項目:賽跑、跳高、跳遠、舉重、擲鏈球等等。這裏全是中國人,中國人維持秩序,中國人充當幹事,中國人散發中文節目單,參加競賽的全是中國人,裁判員都是中國人,隻有競賽的項目是純粹外國式的。”並以此作為中國正在發生變化的例證,批評英國報界對待中國仍像義和團事件以前一樣,動輒詆毀訓斥的錯誤趨向。《1907年。5月14日致姬樂爾函》,《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上,第498頁。
二、改革教育形式,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走出書齋、校園,進入社會和大自然,以社會為教本,以天地為課堂,接觸體驗鄉俗民情,“探古人之勝跡,仰先賢之遺教”《貴陽達德學校五十年。大事記》,《貴州教育誌通訊》1984年。第2期。並對動植物、地質、地理情況進行實地勘查。學生們在教師帶領下,“親負采集器具,短衣芒鞋,步行數十裏,雖清晨薄暮,未嚐稍辭勞苦”。一掃閉門死讀的迂腐羸弱,令人“不禁為中國前途額手稱慶”《何觀察熱心教育》,《大公報》1905年。5月16日。。通過這類活動,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使學生們更加廣泛地體察到社會的落後黑暗,激發愛國革新熱忱。龍門師範學生到龍華塔遠足,一路上“軍樂洋洋,步伐整齊,勇氣百倍。及過斜橋,則各人壯氣消滅,樂聲肅靜,麵帶怒容。究其故,則因行經法界,法捕房不準擅奏軍樂也”。同學們憤然表示:“嗚呼!此為我國之地,而吾華人不得自主,名為租地,實為割地。”又見路旁乞丐眾多,老弱女幼皆有,“衣衫襤褸,飲食不完”,而且動輒被乘車輕過的洋人嗤笑鞭撻。“此等恥辱,惟中國有之,可歎也。”高等三年。級姚元鑫:《龍華遠足記》,《龍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雜誌》第1期。這種集體列隊行進間對周圍環境及事件現場的體驗反應,遠比個人或自由結伴漫遊時的感受更加強烈。當時任教於浦東中學的黃炎培,曾作《致學生家長遠足之趣旨書》,指出集體旅行可“借活潑之天機,得自然之發育”,於德智體三項“收神速圓滿之效果”,具有激發愛國、愛鄉、愛校、敬師、愛群之心,體察民情生計,擴充知識見聞,鍛煉習苦耐勞、堅忍強毅之品質,養成獨立自治之精神與綿密之思想等12大效益。《浦東中學校雜誌》1909年。第1期。不少女校學生也組織遠足參觀,由閨閣步入學堂,又從學堂走向社會,環境的變換,對於女性心理生理發育起了良好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