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洗刷陳腐觀念,改變舊的思維行為方式。學生們猛烈抨擊懶惰、妄想、苟安、依賴、繁文、詐偽、偏私、推諉、渙散等不良觀念行為,特別對綱常名教大張撻伐,不遺餘力,深刻揭露宗法專製是造成民族劣根性的萬惡之源,希望以批判為更新開辟通道,變反顧的習慣為前瞻的進取。中國公學主辦的《競業旬報》尤著特色,全部41期所發83篇社說中,鼓吹改良社會、增進道德的占38篇,力圖通過深刻的反省剖析,“養成高尚人格”《〈競業旬報〉章程》,《競業旬報》第2期。真正樹立國民形象。學生們對各種惡習劣行的尖銳批判,與統治者的因循守舊形成鮮明對照,新舊道德衝突在民眾眼中變成道德與腐敗的對抗。由一己私利作祟,無力堅守公德的清政府成了腐朽的化身,而學生則化作道德象征。新文明公德的建立,成為恢複社會正氣的希望所在。
三、大力倡導新思想新風尚。破與立相輔相成,但除舊不等於布新。由於學生在各方麵無不標新立異,學堂成為社會風氣變動的重要發源地。文化心理的震顫反映到外觀表象之上。清末以後,學生服飾成為世人競相模仿的時髦裝束。而文明戲紅極一時,也主要是津滬等地師生和留日學生共同倡導的結果。早在1902年。(一說189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為慶祝聖誕節,就排演過滑稽新劇《官場醜史》。前來觀看的徐彙公學、南洋公學、民立中學等校學生受此影響,也在本校慶祝孔誕時演出時事新劇。1906年。元宵(一說1905年。),民立中學學生汪仲賢(優遊)組織了文友會,假晝錦牌坊陳宅大廳公演《捉拿安得海》、《江西教案》和一出滑稽劇,送票請人觀看。雖因演技欠佳,慘遭失敗,卻是上海文明戲和中國話劇的首次公演。同年。夏,上海學生聯合會又假座寶善街春仙茶園開遊藝會,公演時事新劇《沭陽女士》,引發上海戲園上演時事新劇的熱潮。楊邨人:《現代中國戲劇史》,《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此後幾年。間,各地學界陸續湧現出開明演劇會、春陽社、一社、樂社、天義社、仁社、餘時學會、演劇聯合會、亦社、世界新劇團、醒世新劇團、社會教育團等一大批半專業化藝術團體,活動於長江流域的無錫、南京、蘇州、鎮江、蕪湖、常州、九江、安慶、漢口和津京滬地區,形成天知、鍾聲南北兩大派。在西南和華南,學生也以文明戲為重要宣傳形式,他們自編自演,鼓吹變革,鞭撻黑暗,受到各階層民眾的熱烈歡迎。
國內學生在話劇的創作、演技、程序、規範化等方麵,雖不同程度地受到留學生的影響和指導,卻是新話劇運動在中國展開的基礎。中國第一個職業話劇團——進化團的成立,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該團組建於1910年。前此各團體的演出多為業餘活動,進化團能夠由業餘轉為職業化,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當時一般愛好戲劇的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出路,非常苦悶,而且一些學生家庭以倡優皂卒不齒於士類,一旦發現其子弟參加演戲活動,便以為有辱門庭,萬難容忍,將其逐出。進化團的成立,使得有誌此道者得其所哉,被逐者也有了下海之處。林道源:《上海職業話劇的起源》,《上海地方史資料》(五),第148頁。該團1911年。赴漢口演出時共26人,其成員詳情如下《進化團人物誌》,《民立報》1911年。8月5日。該史料所記進化團成員情況與流行說法多有不同。創始人任文毅即任天知,甲午曾隨劉永福援台,軍敗不得歸,按《馬關條約》規定,隸籍日本。該團到漢口時已改名為醒世聯合社。內容形式的改進變更,使演劇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據說辛亥後該團在上海演出時,孫中山曾在台幕上題寫“是亦學校也”5字。1912年。4月,丁文江在容納2000觀眾、“每天晚場都上演幾幕完全現代形式的短戲”的新新舞台觀看了天知派上演的一出戲,印象極為深刻,特意在致友人信中陳述劇情和觀感。這出戲描寫一年。輕女子奉父母之命與人訂婚,而對方將全部家產在上海揮霍一空,淪為乞丐小偷。以悲劇結尾的故事把姑娘的選擇作為問題留給觀眾。劇情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複雜而真實,表演也非常細膩。丁文江評價道:“他們致力於使舞台成為我們國民生活的一麵鏡子,他們的努力非常成功。”《1912年。5月2日致莫理循函》,《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上,第941頁。風尚所趨,同步興起的電影後來一度竟成了文明戲的翻版。在社會轉型期發生的藝術地位的升降,對於改變世風習俗,推動社會生活向近代演化,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