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章學生與清末社會變遷(5)(3 / 3)

近代社會變革思辨

青年。學生變革社會的一波三折,值得反思。近代中國社會風尚的變化由西學東漸潮流引發的西俗東移趨勢推動,既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內容和近代化進程的重要方麵,又是民族文化心理變動的表象反映。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第一次遇上了文明程度優於自我的西方列強,本位文化的物質與精神堤防在歐風美雨的衝擊下漸形崩潰,西化趨勢層層浸淫,步步深入。而專製保守主義與民族傳統相扭結,且戰且退。從西器西藝,到西製西俗,社會每前進一步,都要激起一場輿論大戰。甚至剪發易服也引起軒然大波,成為重大社會問題。想阻止西化洪水猛獸的人並非都在衛道,的確有人出於保存國粹、維護傳統的善良願望。他們把民族文化的更新重建誤認作悠久文明的沒落衰亡。辛亥時期,學生們回顧曆史進程,麵對民族危亡、國家衰敗的現實,展望世界風雲和未來前景,羨慕崇尚西方文明蔚然成風。為了更多更好地掌握西方先進科學和思想,他們特別重視學習外國語言文字,而對正統文化多持鄙棄態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已為學生普遍厭倦,醉心歐化者不乏其人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後安徽青年。學生思想轉變的概況》,《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第436頁。開了近代全麵學習西方的先河。

以西學東漸、西製東行和西俗東移為內容的整體近代化傾向,是在繼承與發展鴉片戰爭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基礎上,對社會趨勢和國情重新認識的產物。盡管帶有某種直觀、本能和片麵,卻與世界潮流相吻合。歐化隻是文化融合流向改變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意義不在於選擇哪一種外來文化,而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天朝意識最終全麵崩潰。所謂中體西用,不僅目的在於維護專製統治,而且幻想在社會基本結構不加改造的前提下實現工業、軍事、教育等具體領域的更新,事實上取消了近代化成功的條件。否定中體西用觀,承認近代化需要全麵協調的整體變動,從最直觀的發型裝束,到抽象的道德倫理,都必須觸動貫徹於其中的專製宗法之體,這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一大躍進。沒有思維方式上體用關係的根本轉變,就不能全麵正視世界和自我。因此,這時的歐化傾向乃是進步的必然,它對新文化運動時的全盤反傳統傾向有所影響,但不能與全盤西化觀相提並論。

異質文化間的交流融合,是一個主觀能動與客觀規律相互矛盾的運動過程,大體可分為傳播、衝突、融合、更新4個階段,或簡化為接觸與變遷兩期。近代以來在中西文化關係上的夷夏之辨、體用之爭,以及全盤西化、本位文化觀等等,既未區分階段,又把主觀願望與實際進程相混淆。從接觸層麵看,本位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傳播交彙必然由局部走向全麵,正確取舍隻是過程的結果,無法事先人為規定。從變遷層麵看,全麵接觸作為順態融合的前提,並不導致全麵移植或單向同化,而是互補涵化與自我更新。歐化傾向主觀上不免有全麵移植的躁進,但客觀作用卻是突破中體西用的有限接觸與先驗取舍,實現文化接觸由局部到全麵的認識飛躍。對待外部文化的基本態勢從此由被動接收轉向主動汲取,不僅容納外來文化,而且力圖全麵了解外在文化,為本位文化的更新重構開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