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附錄一先鋒與本體的衝突附錄一(4)(1 / 3)

潯溪公學第二次風潮以學生散學而告結束,帶給相關各方的影響卻相當深遠。

就公學而言,其主辦者和管理者均為社會開明進步人士,可是公學有名於時,卻以其在學界風潮史上占據重要位置。該校既是首次近代學堂退學風潮的發源地,又率先起而響應影響廣泛的南洋公學退學風潮。南洋公學退學生所編《教育界之風潮》和《選報》的南洋公學學潮專號分別刊登《南潯潯溪公學之衝突》、《潯溪公學第二次衝突之原因》等文章,正是將其視為南洋公學風潮影響的結果。自此,學界風潮風起雲湧,一發不可收拾,對既定統治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而潯溪公學自身也成為反抗專製秩序的犧牲。經過兩次風潮的震蕩,潯溪公學雖然沒有像蔡元培所說“遂爾停辦”蔡元培:《杜亞泉傳》,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169頁。勉強維持,卻再也無法平靜下來。1903年。10月,章炳麟致函柳亞廬稱:“昨聞潯溪公學又以小釁分裂。自茲以往,私設諸校,益淩遲衰微矣。”湯誌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49頁。“後此校果以管理不得法而敗。”葉瀚:《塊餘生自紀》,《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5輯,第485頁。1904年。8月《警鍾日報》特派員對南潯學界進行調查,於“潯溪公學”項下標明“今改述誌醫院”本社特派員調查:《南潯學界》,《警鍾日報》1904年。8月21日。。

總董龐青城風潮之後逐漸走上反清革命道路。1906年。冬,楊篤生創議收回《神州報》館,向龐青城募資3千元,龐慨然應之。1907年。龐青城加入同盟會,鎮南關之役,接濟軍餉5千元,又出錢請律師為被捕同誌辯護。次年。秋,與排名“四象”次席的同鄉張靜江共設東益昌票號,欲為革命金融機關,並捐萬金倡辦《民呼日報》。該報主筆於右任因披露當道劣跡被捕,龐以4千金延律師,救其出獄。1910年。東益昌為經理李燧生盜吞巨款14萬,龐青城從此破家資之半,但次年。仍以千金接濟廣州起義,以5千金接濟武昌起義,又抵押家屋得3萬金,助藍天蔚北伐軍軍餉。1911年。11月,他和章炳麟、伍廷芳、沈縵雲、李平書、馬君武等人響應武昌軍政府臨時代表的建議,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促成臨時政府的建立。《中華民國聯合會開會通告》,《民立報》1911年。11月19日。1912年。又和戴季陶等人組織中國同盟會本部於上海,擔任評議員。《上海同盟會大會》,《民立報》1912年。5月5日。辛亥革命中,這樣毀家赴難的資本家的確罕見。難怪戴季陶感慨萬端道:“喜安惡危,人之常情,處和平之局,而致力於危險之事,非有卓識者,其孰能之哉。自胡虜肆虐,炎黃聲教,淪胥幾盡。及乎西潮東漸,革命思想,入人日深,而同盟會於以創焉。吾鄉中人抱革命之思想,而得列於健兒班中者,以南潯之張靜江、龐青城為最早。然靜江少遊歐美,久居巴黎,羨自由之樂,讀革命之史,而回顧祖國,奄然待斃於胡氛蠻障之中,思想之起步,腦筋之刺激日益甚,自非伏處專製政府下之盲民所可同日語者。青城以富家翁生長於華屋之裏,未能如靜江之乘風破萬裏浪也,而始則從事社會事業,繼則投身革命團體,不惜毀家以促成共和之新國焉,可謂人傑矣。”並特述其生平事跡,“以為新國史之資料”天仇(戴季陶):《龐青城事略》,《民權報》1912年。5月8日。。

風潮衝擊對象的杜亞泉,本屬急進派。任教紹興中西學堂時,除治數理化外,“亦喜研究哲理,對於革新政治、改良社會諸問題,常主急進”蔡元培:《自寫年。譜》,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287頁。因而與舊派常有衝突。不過他很快便放棄了激進的傾向。蔡元培說:“先生既以科學方法研求哲理,故周詳審慎,力避偏宕,對於各種學說,往往執兩端而取其中,如惟物與惟心,個人與社會,歐化與國粹,國粹中之漢學與宋學,動機論與功利論,樂天觀與厭世觀,種種相對的主張,無不以折衷之法,兼取其長而調和之。”蔡元培:《書杜亞泉先生遺事》,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361頁。關於杜亞泉轉向的原因,蔡元培有所推測。1901年。1月,杜亞泉來函談及上海國會答張之洞書,蔡元培認為:“南皮書迂鄙無理,答書則義正辭嚴,非邃學人不辦。而亞泉乃謂南皮書甚合我意,……又謂答書多牽強,隻以見黨人窮苦失敗之狀”,覺得杜氏的態度“殊不可解”。杜亞泉又說:“上海通日文者,往往自謂通教育、哲學兩科,凡理化動植無不當行,輒挾所知以難人,誠無法待之。”蔡元培據此揣測:“亞泉專心西藝,於哲學家言不甚尋繹,或偶為此流所傲,故惡之耳。其薄國會黨人,亦此意也。”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