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身正為師,德高為範(1)(1 / 3)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語言是教師的教育工具,但不是惟一的工具。教師不應該是言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應該成為言的巨人,行的高標。在現實生活中,言傳身教二者同等重要,有些時候,身教重於言教,所以要取得教育的成功,教師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

我們先來看一位班主任親身經曆的故事:

這學期,我接了學校一個有名的亂班。第一天走進教室讓我目不忍睹:桌仰椅翻,紙片飛舞,汙物滿地。看到這種情況,我一聲不吭地拿起掃帚把地麵打掃幹淨,然後又把桌椅重新擺好,一切都整治好了,才請同學們進教室上課。坐在老師親手打掃過的教室裏,全班學生一個個都出奇的規矩。第二天,我依舊如此。有一些同學說話了:“張老師,讓我們掃吧!”我微笑著說:“不,這一周張老師做值日。”一個星期後,我安排了值日表,每天值日的學生都非常認真負責,就連屋角旮旯兒也打掃得幹幹淨淨。

教室衛生向來由學生輪流打掃,很少見過老師也做教室值日的。我不僅這樣做了,而且做在學生之前,做得一絲不苟。學生由起初的費解到後來於心不忍,以至於最後肅然起敬。這就使師生之間產生了一種感情上的理解和交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班級的熱愛、對學生的尊重,也使學生從中感到一種壓力——我們應該像老師那樣做。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我以身作則的帶動下,我們這個昔日學校有名的亂班,如今周周得到衛生流動紅旗,還經常得到學校的表揚。這件事進一步加深了我對“身教重於言教”的理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許多人認為英雄人物是榜樣,優秀同學是榜樣,其實學生心目中還應有一個榜樣——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最忌諱的是坐而論道,心口不一。我們給學生的口號應該是“跟我來”,而不是“給我上”,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學生的行動。

比如教室外麵陽光燦爛,而教室裏卻燈火通明,我們伸手關掉教室前麵的燈,學生會馬上關掉教室後麵的燈,因為我們用“關燈”的動作告訴大家“要節約用電”,大家用立刻執行的舉動回答我們“完全同意”;教室裏的衛生工具擺放不整齊,我們彎腰整理,衛生委員會馬上過來一起整理,因為我們用行動告訴他們“今天的值日不合格”,他們用行動回答“知道了”。我們把獎狀雙手遞給學生,學生會雙手接過。行動是最有力的號召,示範是最有效的教育。

但教師一定要明確一個問題,即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不要把自己變成學生的保姆。我們的幹僅僅是個示範,可以說幹是為了不幹,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幹,幹得更好。

我們來看下麵這個事例:

我班掃女廁所的都是走讀女生,她們聰明伶俐,積極上進,由於平時很少做家務,不知道從哪裏入手,所以隻要教給她們幹就行。我拿起笤帚,她們就知道拿簸箕,接著就有人說:“老師,把笤帚給我吧。”隻要這些城市的獨生女把手從鼻子上拿開,把幹淨的旅遊鞋踏進廁所,後麵的事情就不用管了,我幹的目的就達到了。有些學生敦厚樸實,缺乏變通,眼裏沒活。對於這種學生來說,光幹不行,還要邊幹邊說。例如,住宿生生活單調,信息閉塞,我給他們訂了幾種報紙,掛到教室前麵,同學們閑暇時都爭著看,看完了,報紙就亂了,我把報紙整理好。第二天又亂了,我還整理,但我要說:“老師把報紙貢獻給大家看,還要天天給大家整理,你們覺得這合適嗎?如果你們小心一點就不會亂了,整理一下不過是舉手之勞,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何樂而不為呢?”後來,報紙再也沒亂過。每個班裏總有幾個特殊的同學,他們嘴上抹蜜,說得天花亂墜;一到幹活,腳底下抹油——開溜。有這樣兩個學生,平時值日非常“積極”,教師在場時幹得熱火朝天;教師一離開,他就偷懶。對這些學生,既要幹,讓他感動;又要說,讓他明白;還要檢查、監督、抽查,讓他怕。否則,你光幹,他說你傻;你光說,他說你虛;他偷了懶,還笑你“迂”或者“愚”。

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能說會練真把式。”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教師就應該是能說會練的真把式,要說,就說在當口上,當說則說;要幹就幹在關鍵處,該出手時就出手。

言傳身教的完美結合是教育工作的一種高超的境界。

言必信,行必果

處世為人之道,大概沒有什麼比誠篤守信、取信於人更為重要的了。你的言行舉止,時刻不可丟棄了這個根本。與人交往時,隻要有這個根本存在,隻要別人還信任你,其他方麵的缺陷或許還有彌補的機會。若失去了這個根本,別人不相信你了,別人不願再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如今社會,孤軍奮戰者,沒有幾個不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