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進取者(2)(1 / 3)

楊建莊老師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必須與培養學生創造實踐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在創造實踐中,楊建莊和他的學生們經曆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也品味到了常人難以體驗的成功後的喜悅。1998年2月,郭玉寧等幾個同學在修電器時,發現擰穴槽深處的螺絲因手伸不進去,不好拆裝,便產生了發明新型螺絲刀的念頭,楊建莊用組合和仿生創造技術啟發他們,經過82次的修整與試驗,終於發明出了“抱抓螺絲刀”,使深槽裏的螺絲拆裝方便快捷。這項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楊建莊老師十分注意加強自身的學習。為了彌補自己知識的“先天不足”,他刻苦自學獲得大專學曆,接著又攻讀了高等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研讀了《創造教育學》、《創造心理學》、《創造工程學》、《發明實踐學》等30多部書籍,寫下了14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

楊老師指導學生完成的兩千多項創造發明無不凝結著他的汗水和心血;楊老師編寫的教材、論文,發明的教具,無不體現著他的創新精神和對創造教育的熱愛與執著。

現今我們正在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楊建莊老師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為己任,大膽改進教學模式,矢誌創造教育,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魯迅先生說:“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今天的班主任教師不僅要有“一條道走到黑”的堅守,更要有“一條道天不黑就走到”的探索創新。明天的教育需要踩著荊棘前行的先鋒,需要“智慧”的探索創新者。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我們得拿出勇氣,去走雖艱辛卻甜蜜的教育之路。用“不求完美,但求卓越”的思想指引我們,在教育的“百花園”中開出自己獨特而絢麗的奇葩!

教學相長,向學生學習

一位碩士生被分配到一所高中教生物課。為了使學生為自己碩士生的才學所折服,並對他刮目相看,樹立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他煞費苦心地準備了一個關於“克隆”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們回去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材料,以便在下周一的班會上發言。

學生們在家裏忙得不亦樂乎,他本人也沒有閑著,費了好大的工夫搞了一個講話稿,準備在班會上好好地亮亮相。

星期一到了,他一開始很謙虛地向同學宣布:“我們今天的主題班會是對‘克隆’問題的探討了解,大家回家之後肯定做了充分的準備,下麵請同學們踴躍發言。”

話音剛落,一位同學“噌噌噌”跑到講台上來,從“克隆”這個詞的含義,到目前世界上“克隆”這一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說的頭頭是道。老師有些目瞪口呆。然後又有一位同學,走上講台,從克隆羊到克隆人,一、二、三、四,說得有聲有色,又讓老師瞠目結舌。

整個主題班會,全部由學生們來當主角,搞得相當精彩,最後,老師精心準備的講話稿居然沒有好意思拿出來。

班會結束之後,老師問剛才首先登台的兩位學生:“你們是從什麼渠道搜集到材料的?”第一位同學說:“我回家從網上查的。”第二位同學說,“我回家問我爸爸的”。“你爸爸是做什麼的?”“我爸爸是複旦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

老師無言地點著頭,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千多年前的韓愈早就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看來,韓老先生真的沒有說錯!

這件事情當然也應該引起所有教師的思考。

過去,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在過去說來或許有一定道理,時代發展到今天,可能教師有一桶水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成了杯水車薪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們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成長。

一位在國內很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告訴我們:“你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