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堅持夢想直至成功(1)(2 / 3)

兩天後他拿回了報告,第一頁上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F,旁邊還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腦中充滿夢想的他下課後帶著報告去找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

老師回答道:“你年紀輕輕,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錢,沒家庭背景,什麼都沒有。蓋座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匹,花錢照顧它們。你別太好高騖遠了。”老師接著又說:“如果你願意重寫一個不太離譜的誌向,我會重新給你打分數。”

這個男孩回家後反複思量了好幾次,然後去征詢父親的意見。父親告訴他說:“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慮後,男孩決定交回原稿,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的F,我也不願放棄夢想。”

經過若幹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個男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就是美國著名的馬術師蒙提·羅伯茲。

蒙提·羅伯茲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絕不能沒有夢想;一個人什麼都可以丟棄,但決不能把夢想丟了,因為夢想就是生命。敢於夢想本身就是一種開拓和創意,不論做什麼事,隻要心存夢想,相信自己,我們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或許我們會認為這些夢想是遙不可及的,如果我們就此放棄,恐怕就真是永不可及了。

在人的一生中,坎坷、挫折和不幸總是占去大半。如果在麵臨不幸時,仍然保持自己的夢想,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還有希望。

翻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教育史,大凡傑出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活動,無不閃爍著夢想的光輝。“有教無類”,這是孔子的夢想,靠著這種夢想,他最早唱出了中華民族浪漫主義教育的光華樂章。“學術自由,兼收並蓄”是蔡元培的夢想,他用這種夢想,引領一批學人開創了具有一代“風骨”的北大精神,“北大”也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夢想,每天的教育工作就成了日複一日的機械勞動,缺乏意義與價值,也無情趣和快樂,職業倦怠往往由此而生,長此以往,自然就會走向平庸進而墮入“灰色的人生地帶”。隻有漫步在夢想的叢林,才能有幸領略教育的快樂,才能有幸體味教育那豐富的內涵。一堂生動的課例,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動,都是教育詩篇中的一章一節;一段精彩的講解,一個優秀的創意,都是教育詩篇中的一詞一句;一個優雅的手勢,一次舒心的微笑,都是教育詩篇中的一標一點;一次對正確的肯定,一個對錯誤的判定,都是教育詩篇中的一頓一挫……仔細品味其中的價值與意義,足以使你萌生為教育事業孕育美妙詩篇的自豪與榮幸!

學校必須成為一個“夢想”的島嶼。教師應該成為這個島嶼的當然守望者!有了這樣的島嶼,學校才不會淪為一個精神荒蕪的世俗之地,才不會成為一個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裏巷。世間的許多東西都不能超前,惟有“夢想”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她是未來的設計者,她是明天的想像力,她是希望和力量的源泉。“夢想越濃,恐怖就越來越淡。”夢想,站在未來教育的地平線上,引領教育工作者走在充實而壯麗的教育征途上。

不要把命運交給別人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成為萬物之靈,能夠不斷進步並創造出輝煌而燦爛的文明,就是因為人類能獨立自主,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具有自己的意誌,能夠成就自己想要成就的事情;我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方向;我們能夠緊緊把握著自己的命運。

凡是成功者,不管是教育家魏書生,還是李鎮西,無不都是堅守自己的理想、努力拚搏、緊緊握住自己命運的人。他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不會在麵對困難時充滿膽怯與恐懼,更不會在困難麵前俯首稱臣,拱手把自己的命運讓給別人來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