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靠“人情定律”來運轉的,不通曉人情世故是不可能打通社會關節和走通人生之路的;因為人情是無根的東西,想要固定它,就必須牢牢地掌握它。
通曉人情,首先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從正麵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比如說,你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也是如此;你身上冷了要穿衣,應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要穿衣。懂得這些,你就懂得了“推食食人”“解衣衣人”這類最基本的人情大道理了。
漢王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向漢王劉邦上書:“我願暫代理齊王。”劉邦大怒,轉而一想,他現在身處困境,需要韓信,就答應了。韓信力量更加壯大。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麵’,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福大貴之人。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握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
韓信說:“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
過了幾天,蒯通又去見韓信,告訴他時機失去了便不再來,韓信猶豫不決,隻因漢王對他情深意重。
我們姑且不論劉邦以後如何處死了韓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劉邦的成功,在一定意義上也在於對韓信所施予的強大的人情攻勢。
通曉人情從反麵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愛麵子,就別傷別人麵子;你需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也不是沒有人做。
項羽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有“霸王”的美稱,卻隻有霸者的習氣,沒有王者的風範。他自己想稱王,卻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該賜爵的時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損了,他還是舍不得頒發下去。
因此,與其說項羽敗給劉邦,還不如說他輸給了人情。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過於相信人品而不相信人情,甚至視人情如敝屣,或把人情看成是沾染了屙物的幕後交易,因而不屑與人做人情、拉關係,他們認為隻要自己做人正派、能力出眾,就一定能贏得好的評價,締結好人緣。其實,這顯然是一種自我臆想的幼稚玻
人緣,其實是一張人際關係的網。緣,有“邊”的意思,你的邊與別人的邊係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關係,建立了一種緣分。
有人緣的人,才會廣受歡迎。
但人情不能靠守株待兔坐等上鉤,天上不會掉下一張餡餅,而且剛好掉到你的嘴裏。人情要去做。做人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但前提便是察言觀色,消息靈通。
察言,便是“聞一知十”;觀色,便是“見麵明意”。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讓你的朋友欠個人情給你,簡直太容易了。
杜海生與王玉山,在一家商場相遇,王玉山帶著他的獨生女,兩人邊走邊談些生意上的事情,當經過賣衣櫃台時,杜海生注意到王玉山女兒的眼光落在一件紅色衣服上。第二天,杜海生來到王玉山的家,送給王玉山的女兒一件紅色的衣服,王玉山的女兒很開心,卻沒想到,她的父親有一天要給“杜叔叔”一個麵子,將這人情還上。
消息靈通,察言觀色,不是謀劃,也並非算計,這僅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手段。鞏固友情,讓人情時盈時虧,一忽兒讓它傾斜,一忽兒把它拉平,這樣才能造成人情互動。因為兩不相欠,往往意味著感情的淡漠或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