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也很坦誠地說出了小盧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說:“首先,我一直認為你是一個講正義、講義氣的孩子,我很喜歡你的性格。雖然成績不是很理想,但是做人的原則最重要,就這一點你是班級裏的表率。但是有時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像這次幫助同學,可以有很多方法而你卻沒有仔細考慮,差一點就造成嚴重的後果。我希望你能吸取這次教訓。其次,你們現在的男女同學之間的所謂的‘喜歡’其實隻是一種相互的欽佩、仰慕,是對別人優點的一種認可,這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友誼的開始。我也是從學生走過來的,我也有談得來的男同學。隻是我們那時重在比學習成績,你追我趕,互相激勵。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是相互學習的好夥伴。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友誼。這一點希望你能認識清楚。”講完這些話後,望著他閃爍的眼眸,看著他逐漸鬆弛的神情,我想他會明白的。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做一個好班主任的先決條件是:了解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因為現在的學生成熟都較早,思想較為獨立,遇事希望自己解決,希望老師以一種平等的姿態來對待他們。單方麵的責罵、過分的包辦往往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因此,指導學生對已出現的情感問題進行觀念和行為的調整變得尤為重要。教師在處理某些敏感問題時所表現的對學生的尊重有時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案例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通過勤於觀察來發現問題的例子,原本張老師接手的是一個同學之間課間打架的偶發事件,而且在張老師的調解下,事情也已經平息了。但是,細心的張老師從這一事件中,看出了“背後潛在的端倪”,發現了學生身上問題的真正的根子。在張老師的教育策略中,此時,還不是最佳的教育契機,直到張老師親眼看到兩位同學一起“同行”在馬路上時,她才適時地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對兩位同學進行朋友式的耐心的引導和教育。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即班主任日常細心的觀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那麼,班主任應當怎樣學會觀察呢?
長期以來,教育觀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所以,以發現問題為目的的班主任觀察活動,既是一種簡單的教育研究活動,更重要的是為揭示教育中的問題而準備,是班主任進行深入研究的初步階段和基礎工作,也是防控偶發事件的重要步驟。從簡便實用的角度看,基於發現問題的班主任觀察活動一般可以歸為三種形式:
1.班主任的“單向”觀察
所謂“單向觀察”,指的是班主任根據一定的研究意圖或教育目的,在學生不了解其意圖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觀察。與平時班主任對學生的“觀察”不同,這裏所說的“單向觀察”是建立在比較明確的目的之上的,即以發現問題為目的而進行的,而日常的班主任觀察則往往更多是基於對學生的關心,並無明確的目的和意圖。
班主任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在各種不同的學生活動場合,對學生進行多視角的細致觀察,廣為收集信息,作多角度的比較分析,以便通過更為準確的、完整的現象發現背後的真實問題所在。
讓我們來看下麵的案例: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奉命到一所初級中學擔任一個學期的初二年級班主任。這是一個特色班,學生都有一門以上的藝術特長。
為了盡快地進入角色,放學後我隨機找了幾位同學留下來“聊天”,不經意間我發現同學們對坐在最後排的小趙同學很反感,而且很害怕他,有個學生說:“我們誰都不敢與他一起玩,連聊天都不敢,全班同學誰見他都會走開的,這個人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