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供適宜的“心理支點”。凡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對當事人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心理支點”。“支點”可以是某件事、某句話、某個人、某本書、某部電影等。當人受到重大挫折時,通常都會感到無助、迷惘、失衡,這時如果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心理支點”的話,就有可能使當事人感到了希望、獲得了動力。如個案中,在對小李進行疏導時,家長或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閱曆,根據對她的觀察,適時地提供一本書(一句名言、一個她所欣賞的人物、一部她喜愛的電影等),讓她細細品味,從中領悟人生的哲理。
(5)家校聯合共創和諧氣氛。個案中的小李,經曆了兩次挫折,已經對老師和同學產生了疑慮、不信任的情緒,因此,要讓她重新回到集體中,就必須重構一個和諧、友愛的集體,讓她重新感受集體的溫暖,重新對集體建立信心與信任。如個案中,老師可以組織主題班會,通過活動觸動她的心靈;家長可以嚐試邀請平時與小李相處得較好的同學到家中玩,通過同輩間的溝通轉移小李的注意力,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
(6)重塑良好個性。針對個案中小李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弱點,在遵循“小步子”的原則下,家長可以通過采用消退法逐步糾正,通過正強化的方法塑造其樂觀、豁達等良好的個性特征。
這個案例啟示我們,對待有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的學生教師必須做到:
1.強化預防意識,及時、合理地化解各種心理問題,避免事態發展從理論上而言,學生諸如自殺等危機事件的預防是可能的。因為,一般來說,人的思想的形成、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任何一種不良情緒和問題,在其萌芽階段都是微弱的、不明顯的、不嚴重的。因此,要抓住苗頭,及時教育。如學生“厭學情緒”的形成、發展,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與教育,便有可能積重難返,最終導致更為嚴重的事態發生。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主要途徑做好預防工作:
第一,全麵地了解學生。深入全麵了解學生是做好預防工作的前提。了解學生不僅要了解其實際的表現,而且要善於透過紛繁複雜的實際現象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準確把握教育對象思想和心理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隻有深刻掌握教育對象的需要狀況、思想道德狀況、興趣愛好、意誌和性格,特別是掌握個別教育對象的人格特質,才能做到科學預測,將不良動機與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
第二,深入了解學生所處的環境。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外界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了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等方麵。外界環境是學生產生動機和行為的誘因,隻有全麵了解及時掌握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交環境,明了各種環境的最新變化,才能知道學生可能產生的動機和行為,抓住苗頭,因勢利導,防患於未然。
第三,掌握靈活變通的教育方法來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們需要講究教育方法與藝術,把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滲透到學習、生活、文化娛樂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應用多樣化、多渠道、多載體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新方法正確引導教育對象走出困境,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要善於冷靜地處理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方式、方法運用得當,避免“火上澆油”,這樣往往能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
第四,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良好的社會支持是幫助一個人從危機中解脫出來的重要力量。這種力量平時就要積蓄,教師和家長善於關心愛護兒童,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傾聽他們的心聲,都是非常必要的預防工作。否則,一旦危機事件發生,悔之晚矣。
2.掌握自殺的先兆,平時留意觀察學生的表現一般來說,危機事件的發生總有一定的先兆,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關注兒童,以及時發現、及時防範。
第一,情緒反常。例如,有的學生平時不愛說話,顯得有點憂鬱,但突然情緒好轉,顯得非常輕鬆平靜甚至非常愉快;有的則剛好相反,平時開朗愉快,突然無精打采、心事重重等。
第二,性格反常。例如,有的一向文靜突然變得多話而活潑;有的一向外向卻突然變得不拘言笑;平時吝嗇突然變得大方;平時說話尖刻突然待人友善;平時勤快突然很懶散……第三,行為反常。例如,有的學生毫無原因地請他人吃飯、送他人禮物、說一些告別的話、很突然地向他人祝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