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學生特殊問題的心理輔導(3)(3 / 3)

第四,談論生死問題。例如,有的學生突然就生死問題與他人展開討論,有時他們所討論的話題與理由都超出了這個年齡階段應有的理解等。

第五,寫遺書,大部分有自殺傾向的人在真正采取行動前,大多會寫一份或多份遺書,分別留給家人、好友等;這些遺書一般放在比較容易找到的地方,或采用郵寄的形式。因此,他們在自殺前可能出現寫信、寄信頻繁的現象。

3.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危機事件的發生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於學生在突發的挫折麵前缺乏承受能力與應對策略,而導致了意外的發生。教育訓練必須走在前麵,經常進行。例如在學校裏應開展“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認識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活的起伏,學會熱愛生活;引導學生懂得生命是寶貴的;懂得生命是不可複生的;懂得生命既是自己的,也是屬於父母、家人的,也是屬於社會的;在學校裏還叫開展“積極麵對挫折”等主題教育活動,幫助他們認識:挫折不可避免;挫折也是學習成長的機會;麵對挫折可采用哪些方法,哪些是積極的方法,哪些是消極的方法。自然,在家庭中,家長應該也完全可以滲透進行上述這些內容的教育,比如,與孩子一起分析一些社會上的新聞與事例;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抗挫折經曆;引導孩子關愛生命,注意安全等。

學生罹患重病,怎麼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祝福”。人的一生中,總會患上許多病症。當學生罹患疾病特別是嚴重疾病時,他們的心理反應會發生如下幾點變化:

1.從主動變為被動

得知自己患病後,往往心理更為脆弱,內心渴望他人的關注和關心,有時甚至要求他人的關心,對家人、朋友的依賴性增加,希望有人陪伴,不喜歡獨處。總而言之,他們的心理在整體上往往容易從主動變為被動。

有些在原來的生活中依賴性比較強的學生則更有可能反複要求得到被照顧的保證,迫切地需要隨時隨地的照顧。他們渴望被人關注是因為他們害怕被周圍的人所遺棄或者是由於他們重病期間的無助。

2.常常出現負性情緒

容易出現悲觀、沮喪、失望、動力不足等負性的抑鬱情緒,情緒的波動也較大,表現為容易激怒,容易因小事生氣,事後又後悔、傷感等。而有些平時自我要求較高的學生,可能會對家人謹慎地表達自身的情緒,如痛苦和恐懼。這種猶豫不決的自我強加行為可能會導致自我控製能力的下降,表現為多變的態度,不堅定、容易焦慮。

3.容易自卑、敏感

罹患急重病,特別是那些可能造成功能殘廢的疾病以及治療周期較長的疾病,更容易使患病學生聯想到以往生活和當下生活的差距、自己與健康的同學的差距,從而容易自卑。如聯想到患病後自身學業的延誤,導致以後的學習、生活改變等。

罹患急重病的學生常常對醫生、身邊的家人進行察言觀色,推斷是否隱藏病情等等,導致猜疑心加重,變得更為敏感。

4.對自己的關注增加,容易焦慮、恐懼

身患急重病的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不適更容易特別關注,並且常常會對身體的不適表現出強烈的心理反應,由此而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傾向。他們常常會運用各種防禦機製如否認、回避、壓抑來“忘記”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一般來說,大部分患病學生心理反應都會出現上述的心理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對其中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

我們不妨先看下麵這個案例:

小剛,男,15歲,初三學生。與小剛接觸是在去年的3月,那時他正躺在床上。20天前,小剛因為踢球摔倒,造成現在的椎間盤突出,摔傷之初,小剛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疾病的嚴重性,住院一個星期後就吵著要下床,醫生一再警告他才不敢下床,住了15天後,他每天吵著要出院,父母和醫生無奈,隻好找心理醫生前來谘詢。

心理醫生首先了解到小剛吵著出院的原因,是擔心自己在醫院躺得太久自己的學業會落後於其他同學。針對這一情況,心理醫生讓他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它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保證,是從事事業的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就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事情,也很難有安康的生活。在心理醫生的勸說下,小剛安心治療了好一段時間,在治療期間,小剛的心理主要的表現是焦慮,這種焦慮集中表現為擔心自己的疾病不能完全康複。由擔心學業的焦慮變為對健康的焦慮,這是一般病者對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後的常見反應。這段時間,心理醫生和其主治醫生一起向小剛介紹有關的醫療知識和相關的護理知識,通過知識的介紹使其對疾病有初步的認識,使小剛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治療期間,在護士的幫助下,小剛慢慢恢複了生活上的自理,自理能力的恢複使小剛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