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學生們會特別關注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形象。尤其對於男孩子,強弱的感受非常重要。許多男生會羨慕出來“混”的孩子,以為他們有威風,讓人怕。於洋是個不願意認輸的孩子,他看中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他所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別人對他的貶低。青春期的男孩常常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惜自己的性命,對於於洋來說這種忍耐的確充滿了痛苦,但他也表現出了自己堅強的毅力。他采用了跑步、抽煙、打牆等方法和自己的憤怒、衝動對抗。他到谘詢室來找我,其實也是一種尋求幫助的方法。他並不軟弱,而是充滿了生命力。他不願意放棄自己掙紮了那麼久的努力,他要抓住所有可能的希望來幫自己。這樣的決心,這樣的努力,都讓我感動,也讓我看到他內在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給了於洋改變的機會。
於洋表麵莽撞,但內在裏他有自己的成熟。他不把自己的事情告訴母親,因為母親一個人帶他已經很不容易。在與母親的接觸中,我也發現於洋的母親勤勞、善良,但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辛苦,工資微薄,她對於洋的管教基本以打罵為主。這樣的母親不太可能理解於洋心理的痛苦。其實,在這個父親早逝的家庭中,於洋早已在努力承擔男性的角色。他幹家裏的體力活,他保護弟弟不受欺負,他更需要被認可,他更需要自己擁有強悍的能力,他更需要盡早可以保護自己的整個家庭。這讓我理解了於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混”的孩子,並且“混”得還很好。我想,也正是這種對於家庭的責任,和對於親人的情誼,才能使他又退出“混”的行列,強壓著自己回頭。這個孩子雖然年齡不大,承擔的東西卻非常多,所以他也才表現出不同於同齡人的沉重和滄桑。在沉重和滄桑背後是於洋成長中的孤獨。
於洋這樣的孩子很難去選擇暴露自己的軟弱,所以他們的老師並不了解他們變化的曆程。而他們對於紀律的破壞,以及平時散漫、目中無人的表現,又常常是校規校紀嚴懲的對象。所以,在學校裏,他們很難遇到可以理解和信任他們的老師。相反的,他們和老師常處於對立的兩極,互不信任。遇事或逢大事,老師都會先想到他們,先提防他們。他們對這種長期的不信任感到不平和氣憤。同時,這樣的一種壓抑狀態又會促使他們產生自卑。在自卑感的驅使下,他們更加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麵找到威風來平衡。於是,他們會更向往到外麵的世界去。但是,校園外的平衡也隻是暫時的,他們的脆弱仍然是心底深處的痛。而這痛他們卻無處訴說。所以,那些在外麵“混”的孩子往往是外麵包了硬殼的雞蛋,裏麵依然軟弱和無助。他們需要成人的幫助,隻是這幫助要更有耐心,更有包容。
案例中於洋這樣的孩子表麵蠻橫,什麼都不在乎,其實內心裏又有非常脆弱、自卑的一麵。因此,他們並不好接近。在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時老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建立信任頭等重要
這類的孩子很少像於洋這樣主動進谘詢室,他們來往往都是經過老師的“推薦”,或者家長的“引領”。這些孩子缺乏對於成人的信任,尤其是老師,已經成為他們的反抗對象。因此,和這些孩子建立信任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頭等大事。沒有這種信任在,什麼努力都是白費。和這樣的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老師可以做如下工作:
1.從他們目前的心情開始談起
如果他們是被“送”來的,他們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怨恨,如果讓這怨恨埋藏起來,在他和谘詢教師之間就會有一層隔閡,後麵的工作不好開展。所以,教師可以從他們此刻的感受談起,比如“看起來你不是很願意來”。由此,引出他的抱怨或者委屈,進入其情感層麵,很快拉近關係。
2.找到他們的興趣點
教師可以通過和他們的談話慢慢探索他們的興趣所在,發現可以和他們接近的話題。從這些話題開始,先和他們交朋友,再進入主題。
3.進行保密約定
這些孩子身上往往會有一些“秘密”,這些“秘密”可能牽涉到另外的同伴,或者涉及其他一些違反校規的問題。教師在此,要先和學生介紹保密協議,讓他們可以更為安全和信任地交流。注意,這些保密協議的承諾是要遵守,而非是欺騙性質的。
(二)平等討論是一種教育演示
這些孩子日常生活所麵對的情況常常是不平等的;在老師麵前,不信任會讓他們感覺不平等。在外麵“混”的圈子裏,他們更加感覺不到平等。在他們的頭腦裏,不平等似乎成了生活的常態。所以,他們在麵對別人的時候,也不懂得用敵對、暴力、威脅之外的態度來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