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其他文稿(6)(1 / 3)

出生於涪江上遊的王右木,1914年東渡扶桑,結識了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的李大釗和李達,認真研讀《共產黨宣言》,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先驅者和四川共產黨組織的創建者。王右木從綿陽三江文化走向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足以證明綿陽三江文化的開放性。

涪江養育的左道之,1922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加入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1926年同張聞天、王稼祥等人一起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後轉入列寧政治軍事學院,與肖勁光同學。後來,左道之加入蘇聯國籍,成為一名國際主義戰士。他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戰後榮獲“紅星勳章”。1952年作為“蘇聯專家”來華幫助中國建設,後回蘇聯任教。1965年病逝於莫斯科。左道之從涪江走到莫斯科的經曆,再次體現了三江文化開放性的傳統。

被稱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衝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後受命研製原子彈和氫彈,為祖國研製成功了屬於自己的“兩彈”,結束了中國人任人欺淩的時代。他在綿陽三江地區的山洞裏默默無聞地幹了幾十年,實現了他“精忠報國”的誌願。如今,他的銅像豎立在市中心的人民公園,成為三江文化的一種象征。他將先進的文化思想注入古老的三江文化之中,為發揚三江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這進一步證明了三江文化開放性的優勢。

今天,三江文化正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發揚光大。我們要在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下,按著“三個代表”的要求,在促進綿陽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進程中,繼承和發展三江文化;注入新世紀的時代精神,讓古老的三江文化煥發出更加光彩奪目的光芒。

再現中國婦女解放運動

輝煌曆史的一部軍史

——讀《二野女大》

《二野女大》,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這是為該書寫的書評,發表於《毛澤東思想研究》1999年第6期。

劉伯承元帥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老一輩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外著名的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建設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軍事教育家。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他在軍事教育戰線上,對黨和人民軍隊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學的創辦,就是他軍事教育思想的結晶,為人民軍隊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野女子大學的官兵及教官教師們,沒有忘記劉伯承校長兼政委和他親自創辦的女子大學,非常珍惜在女子大學短暫的工作、學習和戰鬥生活,很早就有將女子大學的光輝曆程記錄下來的願望。在劉伯承元帥去世後,他們決定將這種願望變成實際行動,以表示對劉伯承校長兼政委的深切懷念,對曾經培育過數以千計的婦女幹部和技術人員的女子大學的紀念。在成都軍區、中共四川省委以及人民解放軍有關老領導的熱情支持下,一個由二野女子大學各級領導和學員自發成立的校史研究和編輯委員會開始工作。當年年輕力壯的官兵們不顧現今年事已高,不畏困難,在活動經費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廣泛聯係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老領導和戰友,征集資料,征集回憶錄;他們分頭工作,上北京、下雲南、奔湖廣、赴貴州,走朋訪友,召開座談會,跑檔案館,記錄材料,查閱文獻,收集了豐富的資料和實物,為寫校史做好了基礎工作。隨之,他們組織了寫作班子,反反複複研究並確定了校史的框架,對所得的每一件文字資料和實物進行仔細分析,解疑排難;進行準確性研究,力求可靠。並在此基礎上用了兩年多時間,編寫出了《二野女大——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女子大學的光輝曆程》一書。這對於年事已高的原二野女子大學的官兵來說,的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做了一件對曆史對現實都很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