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義之後(1 / 2)

初夏嘉興,早已是處處濕熱,一片蟬聲。

董文竹坐上莊主之位不久後,便棄了先前舊址,在一處據說風水極佳的地方,新建了大雪山莊。

江湖傳聞,果不其然,新址上的大雪山莊,自此後順風順水,比之前更加春風得意。漸漸地,人們便似乎忘記了那早已摘去匾額,殘門斑駁的舊址,忘記了昔日也曾帶領大雪山莊叱吒鹽路的屠風揚。眾人津津樂道的,不過是新氣象中的氣象萬千。

這年夏天的大雪山莊,重疊院落中正開滿一簇簇粉紅的紫薇,與那白牆青瓦交相輝映,分外動人。這一年,西北鹽路在合誌堂堂主盧寧的奮力開拓下,終於迎來一番新的輝煌,令大雪山莊在荒僻西北風生水起,連玉門關外的胡人提起這位年輕有為的堂主,都不由麵露欽羨。

此刻,這位年紀輕輕便位列堂主之位的青年俊才,正步步生風,穿過曲折回廊,隨下人急急趕往“鴻峰齋”,去赴莊主董文竹專為他一人單設的接風宴。

頭頂,是鎏金烈日,腳下,是江南常見的青石板路,回廊外,有小小一汪碧池,清澈見底,內遊幾尾安靜紅魚,湖周圍聳立假山,嶙峋瘦影倒映水中,顯出格外動人的模樣。

盧寧大步前進,滿心暢快。長居西北,滿眼盡是風煙莽荒,再見到江南美景,他幹涸而沉重的心,終於緩緩滋潤飽滿起來。縱然是頭頂那鎏金的滾燙燦陽,在他眼中,也是濕潤而美好的。他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紫薇花香,隻覺心曠神怡。

對於盧寧來說,隻有聞到嘉興濕漉漉的空氣,才會覺得踏實。

西北荒漠,鹽路風沙,所有磨礪,都令他感到疲倦。那些荒涼蒼風,凜冽刮過麵頰,如同刀割,令人感到莫名心酸。西北的太陽,仿佛永遠昏昏沉沉,便是燦爛濃烈之時,也滿含著塵埃,令人感到渾濁。

對於盧寧來說,嘉興才是他的家,是安放靈魂之所。

然而,他接替父親盧雲笙的合誌堂堂主之位後,並沒能留在洛陽,更沒留在江南。莊主董文竹將他與合誌堂,一齊送去了遙遠的西北。

初次奔赴西北之前,董文竹曾在“鴻峰齋”單獨為他設宴,麵對麵飲酒之中,那年近古稀的老人,幾次舉起酒杯,雙眼滿含重托,嘶啞道:“西北艱澀,從此便落在你盧寧的肩上了,盼你以賢能先父為榜樣,殫精竭慮。”

那一日,盧寧端著酒杯,於舊事中滿心悵惘。他想起父親盧雲笙在大雪山莊那戛然而止的人生,那麼悲壯又那麼淒慘,不由百感交集,滿心酸澀間,幾乎落下淚來。

那一日,他也看到了莊主董文竹眼中的痛惜之心,看到了鄭重托付。他知道,以先父作為榜樣,他必將在鹽路上鞠躬盡瘁,方能報大雪山莊之情,大雪山莊之義,還有大雪山莊之信任。

盧寧自小長在大雪山莊,父親慘死之前,他少年得誌,早早入堂,在鹽路上曆練,可謂躊躇滿誌,直到……王遮山毀了一切。

想到這裏,他那原本充滿欣喜的雙眸,突然湧上一層濃鬱的血紅,抬眼間,已能瞧見“鴻峰齋”三個金字,落在烏黑的大匾上,一如往昔。

下人已經前去開門,“吱呀”一聲,那鏤花木門正中對開,脆響驚飛了廊簷上棲息的雀鳥,“撲啦啦”飛起一片。

這些年來,盧寧幾年才能回一次嘉興。每一次,董文竹都會親自在“鴻峰齋”設宴,為他接風洗塵。

董文竹是看重他的,盧寧心知肚明,甚至還有點小小的驕傲自得。對他來說,前些年母親辭世之後,董文竹便成了他唯一的親人。

這些年來,若不是董文竹,他與母親,隻二人相伴,艱難可想而知。他是家中獨子,常年在鹽路奔波,若不是董文竹照拂,母親焉得安享晚景。

所以,多年前,當母親之麵,盧寧認董文竹作義父,時時感恩。

因此,盧寧對大雪山莊那些宏大雄壯的忠義之情,很多時候便化作了對莊主董文竹非常私密的感恩之心。因為莊主如父,恩重如山,他便是死在鹽路上,隻要能守護大雪山莊,亦是死而無憾。

隻是,每當他一步跨進大雪山莊那高高的門檻之時,便會瞬間產生一絲柔情。

那一絲柔情,或許是對故土的眷戀,或許是對往日的追憶,總而言之,隻要他一腳踏入大雪山莊,便會從一個殺伐決斷、果敢堅定的堂主,變成個眉宇清朗的年輕人。

眼前,門開了,自內飄出陣陣幽香,那是董文竹慣用的香,聞起來格外舒爽。霎時間,盧寧雙眼褪去血紅,恢複了清澈顏色。他對下人笑了笑,伸手撩起袍裾,大步邁進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