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戴著麵具舞蹈——行為後麵隱藏著怎樣的心理(1)(1 / 3)

1.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為什麼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衡量別人的想法

中國有句古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是小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來衡量君子的想法。其實這並不是小人的專利,在生活中也有同樣的現象,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別人的想法,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現象,旨在說明,人們總會習慣性地將自身具有的某種特性,像經曆、好惡、欲望、觀念、情緒、個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一定具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這是一種強加於人的認知障礙。

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影響他人;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主要表現為過度地讚揚自己喜歡的人,或者過度地貶低自己不喜歡的人。投射效應告訴人們,人心各不相同,莫以己度人,應該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準確投射,才能更易說服別人。

人們在投射效應之後,還會試圖通過自己的想法去影響他人,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這不僅僅是一句俗語,更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折射。在眾人眼裏,同一個群體的人總會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身份、地位、年齡、性格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人,便會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喜好去認識、評價、判斷、衡量,認為他們也應該有著和自己同樣的想法、觀念、處事原則等。但事實上,在這種心理的驅策下,人們的行為往往有失偏頗,進而不能更好地使他人為自己做事情。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由於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人畢竟有差異,因此推測總會有出錯的時候。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目標,也不能把它們隨意地“投射”給任何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總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選擇學校和職業……

《伊索寓言》中有這麼一則故事:一條狗嘴裏叼著一塊肉,經過一座小橋的時候,看見水裏有一條狗貪婪地盯著它,好像要搶它的肉,於是這條狗威脅地大叫,結果肉掉到水裏去了。這則寓言可以作為心理學上“投射作用”的絕妙注解。人由於缺乏自信,需要靠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但這種肯定其實是一種假想,並不能讓人產生真正的信心。真正自信的人,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會信賴別人,而不是經常懷疑別人。反之,常懷疑別人的人則是沒有自信的人,他們會把自己的動機、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從而減輕自己的內疚,以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安全。但事實證明生活中緊緊抓住你所擁有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經常擔心會失去你愛的人,反而在實際中會起到一定的“投射作用”,就會憂鬱成疾,生活中的疑神疑鬼更是大忌。

人們的心理特征有它的差異性,總是憑著人們的共性而不考慮人們還有個性,主觀的猜測就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判斷,進而對別人的判斷,進而給家人或別人帶來人際關係的緊張,也就無法真正地了解自己或別人。

2.亡羊補牢還是事後諸葛亮——為什麼我們總愛事後總結

“跌了108點!我早就知道節後股市要繼續下挫的,我早知道的……”“看看,我早料到火箭隊要擊敗騎士隊的,果然……”老張在辦公室邊看報紙邊洋洋得意地嘮叨,似乎全世界就數他料事如神,讓人恨得牙癢癢:馬後炮,總是等事情發生後才說“我早知道”,沒發生之前怎麼未曾聽過吱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