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戴著麵具舞蹈——行為後麵隱藏著怎樣的心理(1)(2 / 3)

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或者即將發生的事做出評價、預言。等到事情發生後,即使自己的預言或者評價和事實不符,人們也會將自己的預言和評價進行改變,使之與事實相近或相符,以證明自己對其早有預見,自己是正確的,很有先見之明。心理專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事後諸葛”或“事後諸葛效應”。諸葛亮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常常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所謂的“事後諸葛亮”,是形容一些人打“馬後炮”,批評其事前不肯說、事後顯聰明,主觀認識落後於客觀實際的行為。其實每個人都當過事後諸葛亮,當事情發生之後,要麼跳出來說我早就料到,要麼後悔自己應該早料到——因為事情不是明擺著嗎。這種傾向被稱為“事後聰明式偏差”,指的是將已經發生的事情視為相對不可避免和顯而易見的,卻忽略了自己的判斷實際上已經受到已知結果的影響。

認知的信息加工取向把記憶解釋為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我們對整件事的記憶是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在組建的瞬間,所有與事件相關的新舊信息混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事件的完整拚圖,有時候就很難分清楚哪些信息是剛接收的,哪些是早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了。當我們看到股市下跌或火箭隊勝利的消息時,我們對股市走勢的理解和NBA賽事結果的理解會受到這些已知結果的影響,從而認為,這些結果本來就具有很高的預測性。

其實,如果在知道股市下跌或火箭隊勝利的消息之前做判斷的話,我們不會認為股市走勢和NBA賽事結果具有那麼高的預測性,所以事後諸葛亮總是在“事後”才出現的。事後諸葛亮們還通常在“事後”想出種種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結果的理由,來證明事件結果可預測的合理性。節後股市下跌是必然的,因為周邊市場持續走低;火箭隊戰勝騎士隊是應該的,因為火箭隊過去取得了客場八連勝,贏球勢頭迅猛。

對前景不甚明朗的事件,如果可以盡量抱著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審視,仔細考慮什麼條件下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那麼就可以大大減少“事後聰明式偏差”。考慮到節前股市的蓄勢震蕩夯實了彈升基礎,節後股市可能開門紅;考慮到詹姆斯是全聯盟最好的“關鍵先生”,騎士隊也可能勝出。總之,一切皆有可能!

人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與其愛表現和虛榮的心理有很大關係,“愛表現自我”是人類特有的本性,它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裏。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要比別人更聰明、更高明、更有才華、更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人們希望得到重視,這也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因為人們發現,大家對那些有先見之明的人往往比較重視,認為這是有本事的表現,於是就努力地讓自己扮演具有預見性的角色,使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通曉古今、預知未來。

當自己準確地預知了結果後,往往就會得到別人的讚許和尊重,顯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和有才,這樣自己的虛榮心就會獲得一種滿足。為了滿足虛榮心,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這樣做。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喜歡扮演“諸葛亮”角色的人,其實在事前往往並沒有準確地預知事情的結果,隻是通過後來的改變,使自己的預測與結果相符從而達到自我心理的滿足,做一個“事後諸葛亮”,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自欺欺人。

3.不安分的心——解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不斷地跳槽

關於“跳槽”的專業調查顯示:參加工作以來,跳過一到兩次的被訪者占調查人數總數的46.5%,跳槽3到5次的占43.7%,少數被訪者(9.8%)跳槽超過6次以上,且有近2/3的被訪者表示:如果有可能,還會繼續跳槽。每天我們都可以在各地的人才大市場看到人頭躥動的熱烈場麵,真可謂人心思動!活躍的人才市場雖然可以為各企業尋求高素質人才帶來許多便利,但是凡事都是“利中必有弊”。由於人才流動過於頻繁所引發的“人才溢漏”,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對於一些知識型高科技企業,由於企業以知識為主要的資本投入,相關的技術核心技術人員的出走將會是企業致命性的打擊,完全可能使企業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