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巴尼西和同事在《自然神經學》雜誌上發表報告,就這一心理現象解釋說,當人們看見他人受到觸摸時,大腦中某一部分會產生相同的受到觸摸感,這一生理反應有助於解釋人們為什麼會與他人情感相通。某些人與他人情感相通的程度尤為強烈,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觸覺反射通感”。
巴尼西說:“觸覺係統某些方麵和情感相通的現象之間存在聯係。”
巴尼西和同事在擁有“觸覺反射通感”的10名研究對象身上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讓這10名實驗對象的臉頰受到觸摸,同時安排他們看到另一個人臉頰被觸摸的情景,然後要求實驗對象說明自己感覺受到觸摸的時間。
實驗對象受到觸摸的臉頰有時與他們看到受觸摸者的臉頰相同,有時候不同。巴尼西說:“這一實驗是為了求證通感觸覺和實際觸覺兩者是否容易混淆。”
結果顯示,當觸摸臉頰不同時,實驗對象有時會把這兩種觸覺混淆起來,說自己兩個臉頰都受到觸摸。而另20名沒有“觸覺反射通感”的人在進行這一實驗時沒有發生混淆。
此外,擁有“觸覺反射通感”的人在測試“情感相通度”的問卷中得分更高。
研究人員傑米·沃德說,他們的研究首次提出,情感相通心理現象與兩種機製有關:一種是情感內心反應機製,一種是認知機製,即思考其他人有何感覺。
然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沒有人能夠真正在生理上感受到所愛的人的痛苦,同情隻是大腦模仿他人承受的痛苦而對全身所發出的感覺信號。
領導這項研究的倫敦學院神經科學家塔尼亞·金戈表示,當你對別人承受的痛苦表示同情時,大腦的反應和你發現自己受傷並疼痛時並不相同,但有很多相似。
同情別人,或者對所愛的人感同身受,就像是你能夠預料到自己的痛苦。你的心跳也會有限度地加速,感情變得比較敏銳激烈。這就像是對自身疼痛感覺較為平淡的拷貝版。
感情越深越能體會到對方的痛苦。為了研究這種同情,研究人員在16對熱戀的情侶身上進行了實驗。每個人的右手上都連接著一個電極,這個電極能夠產生微麻或者刺痛。女士躺在核磁共振造影儀中,接受大腦掃描。她無法看到她的男友,隻能從屏幕上觀察到是誰被電到,是微麻還是刺痛。
當她們自己被電到時,她們大腦中顯示生理疼痛和感覺疼痛的部分都會發生反應,而當她們的伴侶被電到時,她們的大腦中顯示感覺疼痛的部分也會發生反應。這表示,即便我們在身體上沒有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在心理上也能夠感受到痛苦。科學家特別注意到,這種感情聯係在某些人身上格外強烈。那些感情深厚的人似乎感同身受的程度會高於其他人。對於那些彼此深愛著的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的痛苦程度甚至不亞於對方承受的痛苦。
研究人員還沒有在男人或者不是情侶的人身上進行過這種實驗。然而倫敦學院的生物學家尤他·弗裏茨預計,該實驗在任意兩個正常人之間都會取得相同的結果,大腦反應的位置大同小異,唯一的差別也許就是反應的強烈程度。
她也表示,或許精神病患者不會顯示出任何的感情反應,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給其他人所帶來的痛苦。
金戈懷疑,我們大腦中能感受到別人痛苦的能力是通過自然選擇在進化中被保留下來的。她表示,能夠預測別人對事件的反應對於人類生存是非常有用的,因為確定一個人會愛護我們還是會殺害我們對於人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
與此同時,“感同身受”並不僅僅限於對痛苦的感覺,我們在所愛的人感到快樂時也會受到感染,自己也會有歡快的感覺。有科學家決定把這項研究拓展到整個人類都非常關注的“第六感”研究領域,以找到一些神秘心理感應的生理依據。
3.為什麼我們害怕被困電梯
你有過被困在電梯裏的經曆嗎?在一個黑漆漆的空間裏,明知沒用卻還是會拚命用手拍打電梯門,或是瘋狂地去按那一連串的按鈕;你大聲地求救,卻根本不可能有人聽見。等到電梯門打開,重見光明的那一刻,你發現自己的腿還在打顫。如果有過這樣的經曆,下次步入電梯的時候你是不是還心有餘悸呢?其實大部分人在電梯被困之後,心態很快就能調整過來,下次坐電梯也不會有太多的顧慮;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此後便對它產生了畏懼,想到電梯就會心發慌、出虛汗,甚至演變成連爬山、上樓都害怕,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恐怖性神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