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棋。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地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邊。
“最後還是來了,”傑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傑克遜答道,“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時,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可是,先生,你剛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的恐慌隻會出現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實際上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隻不過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一種“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所謂“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就是指我們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效應發生作用。
一方麵,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常常會將這些東西與自己聯係起來。如果學到的東西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但是另一方麵,這種效應也有其不利影響。比如醫學院的學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每當老師介紹一種病症的時候,學生總免不了會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兩三點看似符合,就開始驚慌,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病入膏肓,其實自己一點都沒事。
這個記憶現象除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發揮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廣告中。有這樣一個研究,研究者讓被試看一則照相機的圖片廣告,然後分別問他們三個問題:這張圖片有沒有紅色、這是什麼、你用過這種產品嗎。過後,讓被試者回憶照相機的牌子,結果被問過第三個問題的人回憶得最好。很顯然,第三個問題與我們自身有直接的聯係。
自我參照效應已經為許多實驗所證實。但是對這種效應的解釋,心理學家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一種觀點認為,與自我相關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記憶,是因為在記憶過程中,這些事物在頭腦中被進行了精細加工,與頭腦中的已有知識之間建立了更多的聯係,因此回憶時的提示線索更多,回憶效果更好。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與自我相關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被記住,是因為關於自我的知識是頭腦中存在的一種結構良好的組織體係,它對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有更好的固著作用;同時,由於自我知識常常被激活,因此與之相關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應地激活起來,這樣回憶起來也就更容易。
不管自我參照效應的心理機製怎樣,這種效應的存在對我們的教育、教學還是具有重要的啟示:一方麵,我們呈現給學生的知識要跟他們的“自我”、自身盡可能相關聯,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記憶,也更容易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自身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麵,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最好把外部的教育情景與他們的自身感受聯係在一起,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想象自己在這種情景下會怎麼樣,這樣可能更有助於他們增長道德知識的、激發道德情感和養成道德行為。
6.諱疾忌醫——人們為什麼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春秋戰國時,有位醫技精湛的神醫叫扁鵲,他周遊列國,為人治病。一天,扁鵲行醫到齊國,看見齊桓公時,見公身體有病,告之病尚輕淺,勸其及早治療,齊桓公不予理睬。過些時候,扁鵲又見齊桓公,發現病已漸深,催其趕快治療,公仍不以為然。直至病情嚴重,急召扁鵲。但經診察,病入膏肓,卻欲治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