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許多到過美國的朋友談起美國的風土人情時,往往感覺到老外們隨便亂用最高級,缺乏真誠感。你送他一支鋼筆,他就大驚小怪地對你說:“太好了,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鋼筆!”你請他吃一頓中餐,他就興奮地擁抱你,大聲叫嚷:“味道好極了,這是我吃過的最豐盛的一頓飯。”很明顯,老外們把自己的讚美誇大到再也不能擴展的程度,讓中國朋友聽起來覺得虛假,很是接受不了。在我們周圍也有很多人,讚美別人時,一是太繁瑣,不管大事小事都滔滔不絕,亂說一通,總怕自己的讚美太少,不能滿足別人。時間長了,大家都覺他是個“老好人”,他讚美與否已沒有多大意義。二是自己不留餘地,讓人感覺他不是在真誠地讚美,而是在吹牛。其實,真誠的讚美應有所保留。這就好比一個氣球,似乎是把它吹得越大越好,但越大越不保險,說不準隨時都有可能爆炸。與其讓它爆炸,不如吹小點,讓人感覺心裏踏實。

(1)有所保留的讚美,應該是有比較性的讚美。兩個人或兩件事相比較,在誇獎對方的同時,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存在的差距,使對方對你的讚美深信不疑。有一次,漢高祖劉邦與韓信談論諸將才能高下。劉邦問道:“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揮十萬兵馬。”劉邦又問:“那你能指揮多少兵馬呢?”韓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耳。”劉邦笑道:“既然你帶兵的本領比我大,卻為什麼被我控製呢?”韓信很誠實地說:“陛下不善於指揮兵,但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控製的原因。”劉邦自己也曾說過,統一指揮百萬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可,他不如韓信。這是他做了皇帝以後對自己的評價。

韓信的讚美,首先肯定了劉邦控製大臣為自己效命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帶兵作戰方麵與自己相比有不足之處,正與劉邦的自我評價相吻合。話說得很實在,很坦誠,劉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滿意。此時,韓信與劉邦關係已很緊張,如果他違心地恭維劉邦,調兵遣將無所不能,恐怕劉邦不願意聽,甚至會懷疑他在吹捧,麻痹自己。(2)有所保留的讚美,還可以根據對方的優、缺點,提出自己的希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誠的讚美應既要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同時要看到他的弱點和不足,講究辯證法。常言道:“瑕不掩玉”,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並提出一定的希望,不僅不會損害你讚美的力度,相反,卻使你的讚美顯得真誠、實在,易於為人接受。尤其是領導稱讚下屬時,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住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較級”,千萬慎用“最高級”。領導可以在表揚時,把批評和希望提出來。否則,被表揚者尾巴翹得老高,不利於進步,也不利於其它下屬接受。這種有所保留的讚美也可用於下級向領導“進諫”時,先稱讚其成績,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顧了領導的麵子,也使領導易於接受。王處長是一位剛剛提拔上來的新手。一次生活會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見。大家礙於麵子,沒有人敢伸這個頭。最後,處裏的“元老”劉文革說了:“王處長到處裏後,可謂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處裏的工作現在已有了頭緒。大家比以往更團結,成績也是有目共睹。隻是最近大家手頭有點兒緊張,希望王處長能替大家解決解決。”王處長聽後,意識到該給大家搞些生活福利,采取了一些措施。劉文革可以說是提意見的高手。他先肯定王處長上任後的成績,使領導心裏美滋滋的,然後再輕描淡寫地提出大夥的意見,反映出他對下屬關心不夠,體貼不夠。這種方式,容易使領導意識到自己成績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稱讚的,而不足隻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進不足的積極性。真誠的讚美不應該把問題絕對化。像“最好”,“第一”、“天下無雙”之類的帽子別亂戴。有個企業的廣告詞說:“隻有更好,沒有最好。”就顯示了企業的真誠承諾,而不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在消費者中影響很好。實際上,一般人都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如果你的讚美毫無遮攔,就會讓人感覺你曲意奉承,難以接受。讚美時必須記住:一個人的成績和優點畢竟是有限的。許多偉人看自己時,也都是有所保留。毛澤東曾說過,他能夠做到三七開就可以了。更何況一般人呢?因此,讚美別人,應當一分為二,有成績就肯定成績,有不足也要說明不足,控製好讚美的度。現代社會,已日益打破了各自的封閉狀態,進入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互相聯係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交往,都希望自己成為讚美能手,使自己廣交朋友,成為受歡迎的人。那麼,就請記住,讚美首先要真誠,真誠就要有所保留,而不是全盤肯定。你可以大談其優點,長處,成績,不談其不足,也可以既讚美又批評,還可以提出你的希望。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

怎樣讚美別人的才華

希臘有句諺語:“使人幸福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金錢,而是正義和多才。”才能,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最明顯的標誌,是他幸福的源泉之一。我們讚美一個人,就要深深地打動他,而最能打動他人的讚美,莫過於對其才能的認可和高度評價。我們周圍不乏才華橫溢之人,有的有能言善辯的口才,有的人能洋洋灑灑,妙筆生花,有的人善發明,有的人演技高超……諸如此類的才華都是有價值的讚美題材。“有才能的人就在於了解別人的才能。”這句俄羅斯諺語告訴我們,要成功地讚美別人,你必須具有發現、甚至挖掘別人的閃光點——才能的才能,這是成功讚美者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如果你不具有與對方相當的或者高於他的才能,你就不能對其才華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那麼,你的讚美就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弄巧成拙。能夠讚美別人的才華,起碼可以說明你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費孝通與其夫人王同惠年輕時的一段往事似乎演繹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讚美故事。1933年在燕京社會學係的同學聚會上,王同惠和費孝通就人口問題發生了一次爭論。費孝通為了說服她,就把一本關於人口問題的書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了王同惠。在他們後來的一次閑聊中,王同惠告訴他:“是你的這件禮物打動了我這顆‘凡心’,覺得你這個人不平常。”費孝通聽後很自豪,讚歎自己遇到了知己,他後來說:“這個評價成了我們兩個人的結合劑,也就是牽引了我們兩人一生的這根線。一個賞識‘不平常’的人,而以此定情的人,也不可能是一個平常的人。”基於對彼此才華的賞識和仰慕,二人結為金蘭之好。王同惠通過與費孝通的爭論,特別是他的禮物,發現了費孝通的出眾才華。她的讚美並無什麼華麗的詞藻,也無什麼高亢激昂的抒情,而一句“你這個人不平常”,便對其才華作出了獨具一格的評價,樸實、蘊藉之中也顯現著讚美者自身的才氣。費孝通的讚美更是與王同惠相映成趣,對其才華的讚歎更是直言不諱。他們二人,首先選準了讚美的基點——才華。對這一閃光點的讚美,對於兩位才能出眾的人來說,要比讚其容貌、氣質等外在特征具有更強烈的吸引力,更能打動對方。讚美一個人才華的技巧主要有:

(1)對比性讚美才華有時候是一個相對性的東西,隻有在對比中才能更清楚地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與你比,我這輩子算白活了”等等,都是在對比中體現對別人的恭維。趙忠祥初次在中央電視台主持《正大綜藝》節目時,自己擔心,朋友也替他擔心,深怕自己不能使觀眾滿意,但金子畢竟會閃光的。看過兩次後,人們又一次發現了趙忠祥的才能,贏得了一片喝彩。薑昆鄭重其事地對趙忠祥說:“大哥,你接住了。”薑昆的夫人則說:“比薑昆強。”薑昆的夫人也是位很有才氣的演藝界人士。她對趙忠祥別有心裁的讚美中顯露著高招,僅僅四個字就把趙忠祥的主持水平和才能大致勾勒下來。且不說是真是假,趙忠祥聽後心裏準是樂滋滋的。眾所周知,薑昆是著名的相聲演員,1990年主持過一年《正大綜藝》後退了下來。一句“比薑昆強”,一方麵體現了薑昆夫人的寬闊胸懷,另一方麵也充分表達了對趙忠祥水平的認可和讚賞。有比較地讚美別人的才能應注意:首先要了解作比較的雙方有何關係。如果這兩個人不屬同一範疇,你的對比可能就達不到目的。如若在上麵的例子中,把節目主持人趙忠祥與工人王進喜相比,別人就摸不清你究竟要說什麼。此外,若你所對比的兩個人平時關係一般,甚至其中一方嫉妒另一方。那麼,你的讚美就會揚一貶一,使兩人都感覺不舒服。其次,作比較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要亂做沒有根據的對比。再次,比較時要公正,不可以一個人的優點去對比別人的弱點。

(2)“無聲勝有聲”的讚美讚美一個人的才華,有時不必要用語言表達出來。一次善意的行動,要勝過所有讚譽之詞。波普曾說過:“最聰明的讚美者,是做一些他所喜歡的事,但卻不表明是為他而做的。”對一個人才華的讚美也如此。嚴濟慈在法國留學時,遇到了一位導師法布裏。在法布裏的指導下,嚴濟慈完成了博士論文《石英在電場下的形變和光學特性變化的實驗研究》,法布裏很欣賞他在這篇論文裏所展現的才華。有一日,法布裏突然找到嚴濟慈問道:“你的論文能等一兩個星期發表嗎?”嚴濟慈滿口答應:“當然可以。”但不知導師有何用意。幾天以後,法布裏以其出色的成就和資曆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但他在首次出席科學院院士時,宣讀的卻是嚴濟慈的博士論文。論文以其獨創性和精確性,獲得了法國科學界最高權威們的掌聲。嚴濟慈的才華震動了法國物理界。法布裏雖然很早就看準了嚴濟慈這位中國學生具有非凡的才華,但他沒有直接讚揚他的論文如何如何地好,而是把它作為得意之作,拿到法國物理學院士例會上去宣讀,這一行動,要比再優美的讚譽之詞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其結果,不僅顯示了法布裏對自己學生的高度評價,而且使嚴濟慈揚名法國科學界。還有什麼比這無聲的讚美更令人感動呢?

(3)人不可貌相中國有句老話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在交往中切忌以貌取人,而要看其內在的才能,人們還往往認為,醜人有才。諸葛亮找媳婦時,就挑了一位有名的醜女,原因是看中了她的才華。為了讚美一個人的才華,不妨以相貌平平為襯托,反襯其才華不凡。張藝謀執導的第一部影片《紅高梁》放映之後,轟動了國內外,被譽為是一部拔地而起一峰獨秀式的影片。張藝謀的才華隨被人們認識,贏得了行家和觀眾的讚美。記者羅雪瑩寫道:“初見之下,藝謀的相貌平平,不修邊幅,很出乎我的意料。他方臉光頭,一身發舊的藍勞動布工裝,哪像個出眾的藝術家,倒像個鄉鎮企業的臨時工。”《老井》的作者鄭義說:“他相貌平常,穿著樸素,絕無影視圈名流的牛皮哄哄勁兒,說句不敬的話,很像闖進西影村叫賣雞蛋豆腐的農村小販。”《紅高梁》的作者莫言讚歎道:“我一見他直樂,說藝謀你挺像咱村的生產隊長。外表一副木訥憨實相,真有點不相信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藝謀。”的確,張藝謀在電影界曾風靡一時,被新聞媒界炒得大紅大紫過。文藝方麵的報刊、雜誌爭相采訪、報導、評論。對張藝謀來說,那個時期,他是看的、聽的太多了。或許有司空見慣、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了。再高超的讚美家,若再就其導演才能進行評說,也不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羅雪瑩、鄭義、莫言這三位舞文弄墨的行家,對張藝謀的讚美卻大有獨到之處。其共同特點是,為讚其才,大談其貌。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張藝謀作為一位紅極一時的大導演,應該有號令三軍的氣魄,氣宇軒昂的長相。然而,當他真正走到你麵前時,其實也不過如此而已!這三個人正是抓住了其相貌與才能的強烈反差,利用“臨時工”,“農村小販”,“生產隊長”這幾個形象的比喻,突出表現張藝謀的樸實無華。這樣的一位“土”人,竟然有這樣高的導演才能,豈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這三人表麵上是在大侃其貌,實則大讚其才。這既給人們的想象以回答,又應了中國那句“人不可貌相”的古訓,更能讓人接受,更獨具說服力,便他們對張藝謀才華的讚美具有不同凡響的效果。這種讚美,被讚美者不但不會對你稍抑其貌感到不滿,相反,因讚美者恰當掌握了抑的分寸,反會使被讚者非常舒心。因為,在你抑的背後,是對其才華的更慷慨的褒揚。相貌是先天所致,人們無力左右。而才華卻是一個人後天努力所得。因而,讚其才華比讚其相貌更讓人高興。朋友,當你在生活中遇到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揚者時,請對其才華大大讚美一番。你的讚美既會使他為自己的努力奮鬥而愉悅,又會使他消除源於外貌的苦惱,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