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怎樣稱讚別人的人品

人品是一個人重要的基本素質。在現實生活中,高尚的品格表現非常廣泛,如善良、勤勞、樂於助人、公正廉潔、愛國、愛人、勇於犧牲等等。人品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他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傾向和態度。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重倫理、重道德的國度,人品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個人可以沒有漂亮的容貌,可以沒有超人的才能,也可以不要權力和金錢,但不可無好的人品。衡量一個人,往往不是先看其相貌,也不先看其能力,首先是看其人品。好的人品受到廣泛的稱讚,處處受到人們的歡迎。差的人品則將為社會所譴責,甚至千夫所指,遺臭萬年。人品好的人被奉為“君子”,人品差的人則被斥為“小人”,並有“近君子有仁有義,遠小人無事無非”的古訓。因而,讚美別人時,就應抓住我們的民族心理,多讚美其人品。讚美別人的人品,也同時表現了我們對良莠的分辨、判斷能力,顯示了自己的人品。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即是說,君子往往是一個陣營的,而品行低劣的小人也往往在一處湊合。惺惺惜惺惺,唯有自己品行高尚,才會由衷地、真誠地讚美別人的人品,推崇正人君子。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華文明史上,他老人家留下了不朽的一頁。孔子向來倡導“仁”、“愛”、“禮”,主張“仁者愛人”。

他對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弟從不歧視,很重視對弟子品行的培養。他把顏回列為弟子中的德行之首,讚揚說:“顏回的品德是多麼好嗬!住在陋室中,用竹管吃飯,用瓜瓢喝水,別人將不勝感憂,他卻快樂如平常。顏回的品德多好嗬!”孔子還對顏回說:“有用我的,則將行道於世,不用我則藏道於身,這隻有我和你能做到嗬!”顏回出身貧寒,生活很簡樸,但他潛心修養,品行高尚,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孔子的話體現了他對顏回的人品的讚賞和肯定,又反映了他的“仁”、“禮”的思想,並認為能做到獨善其身者隻有他和顏回。做為一代宗師的孔子,把學生和自己相提並論,也反映了孔子的高尚品格。有哪些人特別看重別人讚美自己的人品呢?一類是年輕人。他們初入社會,急需社會的接納和認可。而人品往往是人們首先看到的東西。俗話說:“三歲至老”,也就是說,年輕人品格修養已基本定型,具有先天性的因素。與之相比,能力則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幫助逐步提高,因而,無論是職業錄用,還是日常交往,人們往往首先看重青年人的人品。一類是知識分子。自古至今,知識分子都特別注重品性修養,視名譽為生命,愛麵子,榮辱心強。一類是從政和經商者。他們擁有權力、財富,但在人們心目中往往形象一般。政界勾心鬥角、阿諛逢迎、貪汙腐化、溜須拍馬、令人作嘔。商界爾虞我詐、重利忘義。實際上並非人人如此。因此,你與其讚美他們手中的權力、金錢、地位,不如從人品方麵挖掘一些閃光的東西,為他們“正名”,必定大受歡迎。事實上,不僅這三類人,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別人讚美其人品,大多數人都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

古有不食周粟而亡的伯夷叔齊,有不飲盜泉之水的誌士,不受嗟來之食的廉者,有教夫修身的樂羊子妻,近有寧死不吃美援麵粉的朱自清,更有許多為正義寧死不屈的愛國誌士……在交往中,隻有注重人品,才能真正發現他內在的本性,找到與自己意氣相投的朋友。因而,在中國曆史上擇婿重品的典故比比皆是。裴寬曾在唐代潤州刺史韋詵的手下當參軍。有一次,韋詵看到裴寬住宅後園中有很多人在手忙腳亂地掩埋什麼東西。韋詵感到很奇怪,就把裴寬叫來詢問是怎麼回事,裴寬誠實地回答道:“寬義不以包苴汙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韋詵聽後,為其高尚情操所折服。馬上把裴寬提拔為按察判官,並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韋詵回到家中,喜不自禁地告訴妻子此事,並讚不絕口地說:“我們一直想找一個好女婿,如今終於找到了。”第二天,婚禮舉行,韋詵的親戚前來祝賀。但看到裴寬長得又高又瘦,相貌醜陋,有人竊笑不止,把裴寬叫作“綠鸛雀”,令裴寬很尷尬。韋詵卻不以為意,當眾誇獎裴寬的品德高尚,並說:“愛其女,必以賢公侯妻也,何以相貌求人?”此典故說明:第一,韋詵作為上級,對下屬的考察注重品格。高尚的品德,是嚴於職守的前提,隻有品格高尚的人,才會克己奉公,為民而吏。這也從另一方麵反映了韋詵自身的品德。第二,讚美年輕人,注重對其內在品質的認可和讚賞,才會使你的讚美成為真正驅使他進步的動力,鞭策其進步。

裴寬後來官至尚書。《史書》記載說,裴寬“為政務請簡,聽蒞人受之,世皆冀其得宰相”。第三,韋詵作為父親,為女擇婿,不重其貌卻重其德,這無疑是對裴寬高一層次的評價,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對其靈魂的讚賞,也是對裴寬的另一種形式的讚美和鼓勵。從心理上講,當別人關注或讚美自己的成績、權力和財富時,往往有些戒備心理,恐怕別人的話裏暗含著嫉妒甚至殺機。但當別人讚美自己的品德時,無疑是說自己是個好人,沒有誰不原意聽的。人人需要讚美,人人也需要讚美別人,人品尤其如此。讚美他人的人品時,要注意:第一,必須對你所讚美的人有全麵而深入的了解。如果對一個人隻是一麵之交,或知之不深,就僅憑你的直覺和經驗讚美其品質,而不知其公眾形象如何,往往會失之偏頗。一個人的品格,在熟知他的範圍內,其人品如何,公眾的看法基本一致。你的讚美如果不恰當,不僅難以得到讚美的效果,反會引起公議。若此君恰巧形象不佳,更會招來“臭味相投”、“一丘之貉”的罪名。第二,不要亂作比較。每個人都很重視別人對自己人品的評價,如果在讚美別人人品時拿別人做墊子,是很不明智的。在場的人可能會給你翻臉,不在場的人可能會有人去打“報告”,這樣的讚美你定會損失慘重,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在一些場合不要當眾讚美一個人的人品。現在,各單位矛盾重重,你若大張旗鼓讚美一個人的人品,往往會被看成是“一個鼻孔出氣”,猜疑你拉幫結派。你想表達對同事人格的敬仰,不妨私下悄悄交流。家庭內部,成年的兄弟姐妹之間、妯娌、連襟之間,差異甚至隔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讚美誰孝順,誰昧良心,誰大方,誰吝嗇,誰自私,都沒好的收益。人人都崇尚正大光明,但有些事情反而偷偷去做更合適,讚美有時就是這樣。

怎樣稱讚別人的前途

美好的前途是人人都向往的。嬰兒呱呱墜地,就背負起了父母的殷殷希望;從剛走進學校的大門,就開始立誌成才,長大了要當科學家、醫生、警察……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前途作一個現實的設計。前途是一個既遙遠又具體的東西,既不能確定它是什麼樣子,又會在現實中找尋到些許印記。每個人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前途的預測和評價。也正因如此,才產生了古已有之的算命先生。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以科學取代了迷信,但讚美別人的前途和未來,仍是贏得別人的一大技巧。毛澤東一句“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曾鼓舞了一代青年人。在孩子父母麵前誇一句這孩子有出息,將來準成大器,全家人都會滿心喜悅,甚至把你的話當真。讚美一個人的前途,會使他倍受鼓舞。信心十足。但也有的讚美卻會使人頓感誇誇其談,不著邊際,久而厭煩。

這其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要根據別人的奮鬥目標而讚。讚美別人的前途,首先要了解其誌向。否則,你就會無的放矢,甚至南轅北轍。一個孩子非常崇拜警察,理想長大後做一名威武的警察。如果你此時誇他聰明,音樂天賦高,將來會成為音樂家,他就會老大不高興。對一位領導也是一樣,升官發財無疑是他時時刻刻的目標。你若讚揚他四麵臨風,八麵玲瓏,必定前程遠大,平步青雲,他定會心花怒放。一位商人,如果你讚美他精明能幹,善經營,必定會財源滾滾,生意興隆,人心裏就美滋滋的。第二,把握被讚美者的起點。起點是一個人前途的開端。起點不一樣,每個人的前途極限也會不一樣。一般地講,起點高的人前途相對遠大一些,起點低的人前途相對小一些。如果讚美別人前途時無視一個人的起點,就很難把握住讚美的度。如果你讚美一個小商販前途遠大,將來定能成為百萬富翁,別人就不敢接受,甚至認為你是癡人說夢。如果你讚美一位已40出頭仍在科長位置上奮鬥的人將來沒準會做總統,豈不折殺“小人”?倒還不如說他很快就熬個處級職位實在。起點低的人,可以稍高於他的起點來讚其前途,起點高的人可以直接讚美其起點。比如:“小夥子這麼年輕,又是北大研究生,基礎好,起點高,前途無量啊!”這樣的讚美有骨有肉,繪聲繪色,並不令人感到虛無飄渺。倪萍剛從山東調到中央電視台,領導就把《綜藝大觀》這一重頭戲交給她。當時,楊瀾主持的《正大綜藝》大受歡迎,實際上,她們兩人有對打擂台的味道,導演對她沒信心,她自己也沒把握。但與她主持第一期綜藝大觀的特邀佳賓主持人牛群卻在排練中鼓勵倪萍:“倪萍,你永遠記住,誰都是從零開始的。我看你這個零比別人的起點都高。”牛群並非毫無根據地為鼓勵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