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當時,《綜藝大觀》可以說是倪萍來中央電視台後踢的第一腳。它與倪萍的前途,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她是背水一戰,無退路可言。初來北京,北京人的傲氣和對這位“外來妹”的輕視使她更為自己的前途而擔憂。但倪萍有她自己深厚的基礎。她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從業於山東話劇學院,並已拍過七部電影和三部電視連續劇。這些經曆使她產生了很到位的舞台感覺。她懂得如何與觀眾交流,心裏清楚攝像機的方位和鏡頭位置。而且,她在此以前,已與李小玢、方舒共同主持了一段時間《人與人》專題片,積累了一些主持節目的經驗。李小玢,這位第一位走上電視的文藝節目主持人,曾在倪萍第一次錄像後就讚歎道:“當時我都愣了,這家夥真上鏡,台詞說得好,這個倪萍將來準出名,弄不好出大名。”這些,就是倪萍的起點。

《人與人》主持的成功,來源於她的基礎,而這一成功又成了她主持《綜藝大觀》的更高起點。因此,牛群的讚美有根有據,從而使站在人生懸崖上的倪萍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在中央電視台站穩了腳根。第三,不要過於具體。前途是一個人未來的情況,究竟會是個具體到什麼樣子誰也難以預料。有人喜歡把別人的前途讚美得具體一些,以顯示自己的洞察力,或增加讚美的說服力,但這樣做往往容易弄巧成拙。如果一個兒童既喜愛音樂,又喜愛畫畫,那麼你讚美他將來會成為音樂家呢?或許他將來什麼都不是。善於讚美別人的人並不把話說絕,適當抽象,模糊一些,讓人覺得更實在、可行,甚至無需說出口被讚者便心領神會。豐子愷考入浙一師後,李叔同教他圖畫課。在教木炭模型寫生時,李叔同先給大家作示範,畫好後,把畫貼在黑板上,多數學生都照著黑板上的範畫臨摹起來,隻有豐子愷和少數幾個同學依照李叔同的做法直接從石膏上寫生。李叔同注意到了豐子愷的穎悟。一次,李叔同以和氣的口吻對豐子愷說:“你的圖畫進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兩處教課,沒有見過像你這樣進步快速的學生。你以後,可以……”李叔同沒有緊接著說下去,觀察了一下豐子愷的反應。此時,豐子愷不隻為老師的讚揚感到歡欣鼓舞,更意識到在老師沒有說出的話當中包含著對他前程的殷切希望。

於是,豐子愷說:“謝謝!謝謝先生!我一定不辜負先生的期望!”這天晚上,李叔同對豐子愷的讚揚,激勵他走上了藝術生涯。豐子愷後來說:“當晚李先生的幾句話,確定了我的一生……這一晚,是我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關口,因為從這晚起,我打定主意,專門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變。”李叔同時豐子愷的稱讚相當有水平。他先是對其進步大加讚賞,但論及其前途卻沒有具體說下去,而是話到嘴邊,欲言又止,似有拋磚引玉之意。其實,通過他前麵幾句話,已令人猜出其用意。當然,這同時需要學生具備相當高的悟性來配合。短短幾句話,竟然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其妙處值得細細體味。第四,適當附加點條件。一個人的前途是與他的努力程度、外部環境等等各方麵的主客觀條件分不開的。因而,在讚美別人的前途時,應適當附加點條件,使你的讚美既使人感到實在具體,又頗具遠見卓識。比如:“你如果上麵有人的話,在單位混出個出人頭地沒有問題。”,“這孩子很聰明,要是送到好學校去,定會大有出息。”……如果你不適當附帶點條件,萬一對方如宋代的方仲永,若幹年後,你豈不自己打自己嘴巴?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既非靈通的算命先生,也非未卜先知的先知者。但在社會交往中,卻時時需要對別人的前途問題說出個一二。怎麼辦呢?請牢記我們共同探討的靈驗之法,或許,你真得會被後來人奉為“先知”呢。

怎樣間接地讚美他人

直接讚美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常應用的讚美方式,不通過中介,直抒胸臆,把自己的讚美之情直接向對方傾吐。相比之下,間接讚美則更富有技巧性。一個善於讚美別人的人往往更喜歡運用間接稱讚別人這種稍微曲折一點的方式。假借別人的口來讚美一個人,即傳達了第三者的善意,也能表明自己的讚同立場。我讀研究生期間,有一個師妹叫曉菊,剛入學時,她因為自己來自一個普通的師範學院而缺乏自信,與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比多少有些自卑。我發現這個情況後,找她談心,並對她說:“咱們導師對我說了,說你的作業很認真,思想有深度,是一個好苗子,導師正是看中了你的這一點才把你列為門下。”她聽後很高興,覺得自己在導師的心目中還是個有出息有前途的女孩。從此以後,曉菊加倍努力學習,三年竟發表了十多篇論文。現在回憶起來,我當時傳達的導師的讚揚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肯定起了很大激勵作用。傳達第三者的讚美,一是要真實,不能胡編亂造,二要表明自己的讚同,如果自己反對別人的讚揚,那麼,自己就可能不會受歡迎。生活中經常聽到“某某很佩服你”,“某某稱讚你……”等等就屬這種情況。間接讚美的第二種方式是通過讚美與他有密切聯係的人、事或物,來折射對一個人的讚美之意。比如:為了讚美一個女性,你可以讚揚她的孩子漂亮、聰明、有出息,或者讚揚她的丈夫能幹、會來事,這樣也可以很好地達到間接讚美她的目的。有一次,我單位一個姓梁的處長碰到我主動給我打招呼,我感到他肯定有事找我幫忙。梁處長對我說:“小李,你去年給我處推薦來的小劉工作很出色,雖然不到一年,工作幹得很熟練了。”我告訴他:“小劉是我大學的校友,原來我就很了解他。”梁處長笑著道:“你們北大的學生幹勁大、後勁足。你在識人方麵還是有眼力的。”我趕緊謙虛了一下:“哪裏哪裏,還是你這樣的領導任人唯賢。”我早已識破他的讚揚後麵肯定有把戲,問他有什麼事直接說吧。

梁處長這才告訴我,他們處裏新調走一個人,忙不過來,讓我再給他推薦一個高材生,我也高興地一口答應下來。細細揣摩一下梁的求人之技,也算是用心倍至了。第一,他見到我時讚別人是虛、讚我是實,但他沒有直接讚揚我,而是先誇獎我推薦的小劉,基於他深明我與小劉的共同之處,故意來了個歪打正著;第二,他的讚揚是與他的需要和機動始終是掛靠在一起的,無非是讓我高興一把,拜托我再給他推薦一個能幹的助手。此外,通過讚揚第三者來達到間接讚揚一個人,必須要清楚地了解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如果你讚揚的這兩個人矛盾很深,而你卻一無所知,誇誇其談下去恐怕會把事情弄糟。間接讚揚一個人還可以不當麵對他表達你的稱讚和肯定,而是對別人說,通過別人的口把你的讚揚傳到他的耳朵裏。這種讚揚對化解矛盾效果更好。因為對兩個有矛盾和隔閡的人來說,雙方既互不示弱,也互不吃對方的一套,當麵的讚揚之詞不好說出,這時不妨放出些讚揚的口聲,讓別人替你去說。藺相如和廉頗都是趙國的重臣,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後,趙王因親眼目睹了藺相如英勇機智,膽識過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中很不服氣,憤曰:“我身為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隻不過是耍嘴皮子的功勞,反而地位比我高,況且他以前是個地位卑微的人,豈不令人羞恥,我怎甘心居他之下。”廉頗揚言要尋機羞辱他。藺相如幾次避讓,連他的門客們也看不下去了,紛紛來告辭。藺相如耐心地對他們說:“我並不是怕廉頗。廉頗將軍確實不是一般的有功之臣。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一是因為趙國有秦軍最懼怕的廉頗將軍,二是因為趙國有他們害怕的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產生矛盾,秦軍就可能會趁虛而入。我躲避廉將軍,是為個國家大局,怎能計較一己之憤呢?”藺相如不愧為趙國上卿,一席話感動了他的幕僚們,所有的人心服口服。不久,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那裏,他感到非常愧疚,心想自己對藺相如這樣非禮,人家還是承認並稱讚了自己的作用和功勞,並識大體,顧大局,這些都是自己的差距。於是才有了負荊請罪和將相和的千古佳話。藺相如對廉頗的讚揚化幹戈為玉帛,這與他對廉頗的肯定和稱讚是分不開的。在兩個人有矛盾的情況下,間接讚揚對方必須有寬闊的胸懷,不計較個人利益,公正客觀地肯定對方,並能高瞻遠囑,以此使對方心服口服,巧妙地化解矛盾。這不愧為上上策,故人雲:“不戰而勝”,在間接讚美之中把壞事變成好事,是值得後人效法和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