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讚美自己”這件事本身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它所涉及的是兩個方麵的人物:一是獲取讚美的人,一是給予讚美的人。隻有這兩個方麵的人物在觀點和思想上達成一定的共識之後,“讓別人讚美自己”才能由願望變為現實。因此,若想讓別人讚美自己,僅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考慮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讓別人與自己在觀點和思想上達成某種共識呢?這正是這裏所要回答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開放的社會裏,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一個黑暗的角落裏,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必須與他人發生聯係,展開對話,進行愈來愈廣泛的交際。正是在這一交際的過程中,自己才會與別人發生“獲得讚美”、“給與讚美”這樣的事實。如果你能夠有效地發揮與他人進行交流、談話等特長、運用交際的技巧,那麼別人一定會給與你由衷的讚美,同時使你實現“獲得讚美”的願望。反之,則無法獲取別人由衷的讚美。在本篇中,將為你介紹獲取別人讚美的一般技巧,這些技巧將會使你和別人在觀點和思想上達成某種共識,並獲取別人的好感。隻有當你有效地運用這些技巧之後,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優點與長處充分展示給對方,令對方產生震動。
1心理整合:有效控製情緒法
人的需要、心願和客觀事物發生各種相互作用時,就產生了情緒。情緒是和人的追求聯係在一起的。我們必須學會選擇快樂,拋棄煩惱,學會控製情緒是一種必需的心理整合,是獲勝的要決之一。學會控製情緒也是獲取他人讚美的途徑之一。失敗了,流淚了,掏出了手絹,終於抑住自己,同樣和勝利者投擲鮮花,別人會看出你的瀟灑、大度,別人會接受你、讚美你、認同你。這就是控製情緒的必要性。
不良情緒是最危險的敵人當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受到對手或周圍環境的刺激或幹擾時,就會產生厭惡、氣忿、抱怨等不良情緒。當我們的追求沒能如願以償,遇到失敗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自責、內疚、羞慚,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灰心失望、信仰破滅,而對別人產生嫉妒,甚至產生仇恨的不良情緒。情緒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對手,而是來自不良的情緒。一個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有幾門功課比較好,而另外一兩門功課比較差。這時,學生本人、他的家長、甚至連他的教師在內,都認為是這個學生在這方麵的天賦能力較差。其實,主要問題是在於學生對這門功課的不良情緒上。該學生一拿起這本書來,各種不良情緒先就糾集在一起,沉沉地壓在心上。他想到即將到來的考試,緊張、焦慮、憂愁、擔心、煩惱一齊湧上心頭;想到過去的失敗,則更是灰心、羞慚、內疚;而受到師長的批評又感到委屈、抑怨……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學生怎麼可能想出巧妙的方法來解題,又怎麼可能產生創作的靈感呢?又怎麼可能對需要的東西看一眼就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呢?所以,要幫助一個學生改變落後的麵貌,首先要幫助他發揮自己的心理力量,控製好情緒。要改變該學生對這一門課程的看法和情緒,把被動的態度改為主動的態度。否則,再花多大力氣去打基礎,也是事倍功半。情緒一壞,一個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解除了武裝,交了槍。別說是提高能力,就是原來已有的能力和熟練技巧也發揮不出來,甚至連飯也吃不下、覺了睡不著,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還談什麼心理鬥爭、獲取勝利?我們在乒乓球賽中,往往可以看到,一個國手一旦陷入這樣一種境地,也會技術失常、一敗塗地。要獲取勝利,就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學會選擇快樂、自信,而拋棄煩惱、自卑仇恨。
人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也許,有人會認為情緒一旦上來時,就難以控製。如果向每一個人提出問題:“你願意選擇快樂,還是選擇煩惱?”大概所有人都會回答說:“我願意選擇快樂。”但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陷入深深的痛苦與煩惱之中呢?大多數人的回答都包含這樣一個意思:“我希望快樂,但是煩惱找上門,實在無法回避。”果真如此?一般人都認為煩惱是客觀存在的。當它侵襲人的情緒時,人是無法抵禦的。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情緒是無法左右和控製的。這種看法絕對是錯誤的。客觀存在的是外界的刺激,而刺激和煩惱是兩回事。煩惱是人的主觀情緒對刺激所作的一種反應。刺激不一定就能引起煩惱,如果我們抱定選擇快樂的態度,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抵製、轉移、疏導這些刺激,不讓它在我們情緒中引起不良的反應,或盡可能減少它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或者是利用它來產生一個有益的、積極的反應。不少人懷疑對自己的情緒控製的可能性。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做一個試驗來試試看:如果你作出一個微笑的麵容,那麼你的心情會感到增加了幾分愉快。情緒可以影響行為,但反過來,行為也可以影響情緒。
控製情緒的方法控製情緒的方法很多,這裏隻簡單介紹六種方法:
(1)轉移就是轉移你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在我們的追求中,有時會碰到一些無法回避的痛苦和煩惱。也許你熱烈地愛著一位姑娘,她對你也很好,卻隻是友誼而不是愛情。愛是雙方的,不能剃頭推子一頭熱,單方麵作出任何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這時,你就不得不吞下失戀這顆苦果。這雖然很痛苦,卻也隻有默默忍受。這時候,能夠幫助你減輕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轉到工作、學習上去,放到別的吸引你的活動上去。如果有條件,你可以換一個新環境,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注意力的轉移並不難,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你是否真的想轉移。我們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感情的轉移是一種殘酷、感情淡薄的表現。其實,對於有意義的、有益的感情,是應該加以保持和發揚,而對那些無益的,影響身心健康的情感,就要加以轉移。這一方法關鍵是要盡量減少外界刺激的輸入量,盡量減少它的影響和作用。
(2)弱化減少你的煩惱。不記憶、不思考、不想象。同樣一個刺激,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有時這種差別還很大。同一個刺激,對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為什麼?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對情感有著很大的支配和製約作用。一個刺激要通過感覺、思維、想象、記憶等這幾道閘門才能觸動情感。有時候,別人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當時自己也沒覺得什麼刺激,一笑了之。可是事後,仔細一琢磨,越想越覺得不是滋味。於是,產生了強烈的厭惡、氣忿和委屈的情緒。這就說明,我們通過自己的記憶、思維、想象來加強和放大了這個刺激。為了追求我們的目標,得到別人的讚美,我們要盡可能減少阻力,盡可能減少心理能量的消耗,我們必須學會緊緊地把住閘門,盡可能不聽、不看、不感覺。如果已經感覺好了,就要盡可能不記憶、不思考。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注意。常言說,一心不能二用。注意了這個,就會忽略了那個。所以,不注意這些刺激,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注意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不能完全轉移,起碼也應該把各種刺激,分離開來,各個擊破。總之,轉移、弱化,都是抵製外界信息對我們情緒的刺激,以求有一個寧靜、平穩、豁達、瀟灑的風度和心境,以求取得最好的追求效果,獲取別人的讚美。
(3)解脫就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待令人煩惱的問題。從更深、更高、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它作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圈子,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脫,以便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追求目標上。“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不幸中的萬幸,萬幸中的有幸,也是一條解脫之路。注意到自己有利的一麵,這也是精神愉快的源泉之一。工作中受到一些挫折,悶悶不樂。可是回到家中,看到一家人團聚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心情也許就會好些。解脫還不僅僅是消極的安慰自己或退後一步來想。解脫還有更重要、積極的一麵。我們的煩惱有很多都是因為自己心胸狹窄,隻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而沒有從更大範圍、更長遠的利益來想。於是,許多人受到一點損失,就耿耿於懷,斤斤計較。看起來,這樣很精明,實際上注意的是芝麻,忽略的是西瓜。為了一些非原則的小事,弄得煩躁不安、心神不定,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原則性的大事,學習、工作、生活上的一些大事卻被忽略了。積極的解脫是把長遠的利益、人民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懷坦蕩,不計較區區小事,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