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2)抵消采取一定的行動,往往能扭轉自己的心情與情緒。抵消,就是當某一刺激使我們產生不良情緒時,我們有意識地采取一些行動,使之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當你遇到挫折、感到灰心失望時,就讀一些能夠鼓舞人鬥誌的詩歌或小說,或寫寫日記,發發牢騷。當你感到苦悶寂寞時,就到人們中間去,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當你感動委屈不平的時候,要用行動鼓勵自己,用那些能夠證明自己胸懷坦蕩、目標高遠的行為來鼓舞自己。身心是聯係在一起的,形、神也是相互影響的。在人們感情衝動的時候,很想發作,就會產生一些行動,但是,所采取的應是積極情緒的行動。比如不是拍桌子,而是把桌子整理一下;不是指手頓足,而是摸摸頭發,不是摔東西,而是做一些運動……這樣做,就可以抵製和消弱不良情緒的反應。當我們受到某種損失和不幸時,立即采取行動,使所受損失得到一定補償或代換,也是減輕痛苦的好辦法。

(5)利用利用,就是我們常說的壞事也能變成好事。一種利用,是指時機和客觀條件的利用。一個使我們苦惱的強製性要求,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則首先從精神上感到由被動轉為主動。這樣,本來的煩惱就會變在怡然自得、樂在其中。隔壁鄰居大放音樂,其實你可以不煩惱、不生氣。你可以坐得更舒適一些,用腳尖敲著節奏,豈不逍遙?別人對你進行攻擊,其實,你也可以從中聽出許多表揚、不得不佩服的意思來。再一種利用,就是對情緒本身的利用。把情緒化為力量,那叫升華,這裏說的具體一些,指的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意思。詩人利用他湧現的激情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詩篇;作曲家利用他譜出動人的樂章。這既是利用,又是升華和抵消。

(6)表達當上述的各種方法都不能排除自己心中的煩惱時,還有一個辦法:表達。表達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一種是書寫。給對方寫,或給評理人寫。自己把心中的委屈、煩悶、氣忿、申辯……都痛快淋漓地寫出來。寫完了再讀幾遍,讓心中的悶氣全部發泄出來。等到氣消了,再看看自己寫的,就會覺得有些偏激、武斷、過火。自然就會把它撕掉扔了。這種辦法除了耗費自己的精力、時間之外,不牽動任何人。氣消之後,不留痕跡,所以是比較好的一種方法。第二種辦法是談心,找第三者談心。找一個熱心、耐心、公正、寬厚、有見識對自己較了解的人談心。把自己心中的話,痛快淋漓地倒出來,然後聽聽他的勸導,回來自己再想想,得到一種舒暢的感覺。第三種就是直接找對方談談,說說自己的苦惱,好好商量一下,以求一個大家都作些讓步的解決辦法。不過,筆者認為,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用第三種表達方式。一株挺拔的樹立在風裏自然的飄搖……沒有風就顯示不出樹的瀟灑。樹欲靜而風不止。樹卻並沒有覺得自己受了侵犯、吃虧,也沒有抱怨風為什麼吹個沒完。樹、自得其樂,隨風飄搖,“轉移”著、“分散”著、“強化”著那吹來的風。樹,輕輕地飄搖著,表示了對風的“體諒”,也表示了自我的“解脫”與“表達”的含義。人不能象樹那樣站在那裏不動。人總是有所追求,要奔向一定的目標。樹是被動的,瀟灑有限;人是主動的,創造風流。人的瀟灑就表現在目標的堅定、心情的從容自如上。隻有有效地控製情緒,我們才能不受外界的幹擾,更好地達到目標。隻有有效地控製情緒,才能博得周圍人的好評,獲取讚美。

2人際交往的“流體效應”

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關鍵取決於相互間的交流,它決定了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在人們進行交流時,思想上的溝通是必不可少而又至關重要的。古人雲:“流水不腐”,隻有當思想上的交流如行雲流水一樣暢通無阻時,才會產生共鳴,達成共識,並進而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讚美。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流體效應”,它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與他人進行良好交流的技巧。良好的交流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良好的交流亦可以打動別人的心,讓別人認可、接受你,從而讚美你。要做到良好的交流,必須做到三方麵的因素:

理解和共鳴首要的因素是你是否能確立一個共同的語言,能否得到對方的理解,能否產生共鳴,這很重要。一些管理者和雇員之間的關係往往證實了這一點。管理者或許對前景、計劃、目標和談話更感興趣,而雇員則可能對獎金、放假、活動更感興趣。日本的一些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鑒。人們可以發現,日本的老板與雇員之間的交流與和諧很好,他們常在同一個餐廳就餐,老板呆在工作場地的時間也很長。同事之間相處也是如此。在社交中,一群人正在談論他們熟悉的話題,而你卻一竅不通,找不到與他們的共鳴,你就會感到被人疏遠了,感到每個人說的話都深奧難懂,你就會產生一種很不舒服、孤立的感覺。詞彙僅僅是一些符號。如果我們把詞彙給合起來和非語言的交流一起來表達我們的思想、想法、信念以及價值觀等等;如果聽者(或者讀者)能夠從我們的言語中領悟確切的意見,交流就能溝通。如果交流雙方心心相印,用同樣的言語表達同樣的意思,而非語言的交流又恰到好處,那麼,事情就容易得多。例如,某單位新分來兩名大學生A某、B某。在進入該單位之前,A某與B某分別來自不同城市的兩所大學,素不相識,更談不上什麼交流了。可是,進入該單位後,A某與B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了。原因是,A某與B某在一次聊天中,彼此都發現對方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彼此也都覺得現實生活與大學生的夢想,實在是相去甚遠。因此,他們經常一起聊天,一起聊過去的學校生活、現在的單位生活。彼此感到了有一種理解和共鳴。所以,他們的友誼深厚了,他們完全溝通了。這就是理解和共鳴更易於良好的交流的一個實例。

建立共同點交流中的第二個因素是建立共同點。在交流進行順利時,還需要進行合作,尋找共同點,而不是強調思想的分歧。如果存在分歧,而沒有共同點,這樣的談話是不會持續很久的:甲:“你對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印象如何?”乙:“噢,我從來沒有看過它。”甲:“多數報紙都對它進行了評論。”乙:“我從來不看評論。”這樣的談話隻有到此結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許多文化中都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即在談生意之前,有一段時間社交性聊天的原因。人們經常發現英國人為了建立某種關係而談論天氣的情況。也許,這也是在尋找一種共同點吧。我們都曾有過和分別很久的朋友或其他人團聚的經曆。這種團聚通常包括回憶過去,談論共同的經曆,通過觀察來了解發生的變化。相反,我們也聽到有人說他們和一個老朋友之間也沒有共同之處,以前的關係已終止了,這時,就需要尋找一些共同點來重建這種關係。我們每個人之間各不相同,這是由不同的背景、經曆和知識程度所造成的。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與他人不可避免地會有不同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這意味著,我們不必要也不可能和每個人都觀點一致。但是,我們必須尋找一些共同的東西,以便更好地進行交流。我們可以把這個建立在事實、情感、信念或價值觀一致的基礎上。例如,一所大學裏的兩個學生小張和小王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小張和小王經常形影不離,他們之間總有談不完的話題。小張和小王都來自農村,所學的專業也一樣,彼此對生活與社會的看法也大致略同,他們之間具有很多共同點。因此,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很快,大學生活結束了,小張和小王被分到了同一個城市的兩個不同的單位。雖然,他們仍在同一個城市,卻很少能見上一麵。有一次班裏同學聚會,小張與小王又熱情地坐在一塊兒,交流思想。可是,互相都發現,似乎沒有什麼好說的,再也沒有大學時的那種默契了。他們因此聊了幾句就匆匆分開了。過去的友誼似乎淡漠了許多。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工作了,彼此的共同點不如在學校時那樣多的緣故吧。

交流和管理要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融洽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分析了諸如主持會議,在會議上發言;因為工作而和員工麵談,從別人那裏得到合作等活動後,我們意識到,這些都要通過交流而實現。要成為成功的管理者,就需要在交流中有高超的技巧。管理者切不可以管理者身份自居,簡單說教,行動粗暴。管理者隻有與員工搞好交流,才能得到員工的心悅誠服,才能上下擰成一股繩,才能產生一個向心力。我們不難看出,生活離不開良好的交流技巧。良好的交流技巧,可以打開別人的心扉,看透別人的心思。良好的交流技巧,也可以讓你做起事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