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你該怎樣說出口
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往往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有時候幹脆忍受令人難堪的沉默而別無他法。假如我們缺乏共同語言或者共同點,沉默在所難免。而另一種可能是,盡管我們主觀上想這樣幹,但是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始或者繼續一次談話。這時,我們就需要運用談話的技巧了,你能幫助我們與他人交流。通過口頭交談,我們能改變和影響相互關係中的個人距離。我們和一個人開始並能繼續一次談話的能力是生活中的基本技巧,它也是獲取別人讚美的前提。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熟悉的人們。他們和熟人與朋友交流起來輕鬆自如、非常健談,這是因為他們彼此非常親密。如果遇到比較陌生的人,他們則可能緘默不語了。有幾種能取得良好的交談效果的技巧,它對於一個想進行無拘無束的交流的人來說十分重要。
談話的引子談話的引子包括提出與陳述問題。它使人們有機會在他們共同的範圍所允許的層次上進行交談。最保險的“引子”是陳述一些明確的話題與事件。例如,談論一下天氣、季節,或其它一些雙方公認的其它事實。這不一定要求人們作出口頭上的反應。假如我們把陳述變成問題,就要求得到反應。這意味著要擔一點遭到別人拒絕的風險。不過,這取決於我們和那個人的關係和我們每個人之間的需要。危險小的陳述:——“天氣很冷。”——“這個時節天氣很溫暖。”——“真擁擠。”危險小的問題:——“天真冷,是嗎?”——“天很暖和,是嗎?”——“很擁擠,不是嗎?”危險大的陳述:——“在這兒碰到別的人真愉快。”——“看到你也在這兒真高興。”危險大的問題:——“今天你到這兒幹什麼來了?”——“象你這樣一個好人到這兒來幹嘛?”
提問一些在電視節目中出現的提問者,時常問一個2至3分鍾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用一個或幾個詞,在幾秒鍾裏予以回答。結果,你對提問者的態度、偏見和價值觀以及那些被提問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反,政治家可以用“在我回答那個問題之前,讓我這樣說……”類似的話,來對付別人要求回答的問題。我們已習慣了政治家與提問者之間的爭執,甚至習慣了他們之間的偶爾對抗。一次成功的談話取決於共鳴、理解和在我們許可的空間裏建立共同點。我們來考察一下幾個主要的問題類型:
(1)開放式提問不能用是與否來回答。答者用他或她自己的話來回答。對觸發情感引出態度和事實以及擴展主題有益。通常由疑問詞什麼、怎樣與為什麼來引導。例如:——“你為什麼加入保齡球俱樂部?”——“你認為保齡球俱樂部怎麼樣?”
封閉式提問可以用是與否來回答。可以消除一個不健談的人的拘束感;然而一個健談的人可以進行闡述、自願為你提供信息。例如:——“所以你就參加了保齡球俱樂部?”——“你喜歡保齡球俱樂部嗎?”
(2)誘導性的提問是一個顯示了提問者的心理要求,並得到答案的封閉式提問。可以被用來檢查一種態度、知識,或者迫使一個人認可。例如:——“你並不認為保齡球俱樂部好,是嗎?”——“保齡球俱樂部每周三關門,真不光彩,不是嗎?”——“你在保齡球俱樂部呆了好長時間,你一定很喜歡它,不是嗎?”
(3)具體的提問為了確切的信息或者明確具體的事實。可以被用來限製喋喋不休的回答,並且澄清信息。例如:——“你是在哪一年參加保齡球俱樂部的呢?”——“是誰介紹你去保齡球俱樂部的?”
觀察在交談中,我們使用的詞彙的意思受到我們的表情、手和身體動作的極大影響。如果我們真正想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特別的人身上,我們通常注視他,不管在聆聽還是在說話。由於這些原因,在交談中保持目光接觸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談話時,目光經常地進行接觸,能加強我們所用詞彙本身的效果。通常,你如果想要別人聽你說每一個詞,你就得增加目光的接觸,而說到特別重要的內容時,你需要用眼睛盯著別人。但是,我們又不能總是緊盯著別人看,那樣,有時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總的來說,在交談中,目光接觸的次數應低於30%,一旦超出了60%的範圍,就會使人感到不自在了。但是,目光接觸的次數取決於距離、個人空間和所要得到的效果一類的因素。
4積極傾聽法
在麵對麵的交際之中,聽覺是最為人們低估的一種技巧。也許它象閱讀一樣,一般被我們視為被動的東西,相比之下,我們認為說話和寫作是主動技巧。在交際中,經常會有人被別人看成缺乏能力,這種人大概就不會利用聆聽的技巧與人交往。也就是說,有些人不能用理解別人的態度來聽取意見。幾乎所有優秀領導者和人際關係好的人,都具備理解或傾聽技巧。隻有掌握聆聽技巧,運用好聆聽技巧,才會更容易獲取別人的讚美!善於交際的人,都會運用積極傾聽法,它包括:使用讚同反應以鼓勵他人談話。當其它人正在表達自己的問題、思想和感情時,尤其要使用反饋或積極傾聽技巧以鼓勵他們說話。聽覺技巧也許是生活中最容易付諸實踐的技巧,但也是最少使用的技巧。其實,一旦你使用了這種技巧,你會發現,它已迅速地改變了別人對你的態度!下麵,就讓我們來談談傾聽的技巧:
消極傾聽法這種情況發生在當我們的目光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講話者的身上,而自己卻保持沉默的時候。眼睛能夠表明我們是否對說話者的言語發生興趣。參與談話的人,如果毫無反應,那麼,長時間的目光接觸會使雙方都感到局促不安與滑稽。當我們在談話時,如果得到的是消極反應,除非我們特別不敏感,否則,我們會作出下列反映:我們發現對方缺乏反應,因而講話不起勁。我們會嘮叨和重複說過的話,以確保信息被對方接受。我們發覺很難捕捉住對方的目光。我們發覺很難集中精力繼續談論我們的話題。因為我們開始思索:聽者不接受我的信息,他頭腦中在想些什麼呢?這樣便給我們造成一種壓力,使我們不停地講話,直至再也無話可講——可“唉,就是這麼回事”、“那就這樣吧”等一些軟弱無力的話來結束談話。在麵對麵的交際之中,對大多數傾聽者來說,長時間不向說話者作出任何反應,這也是一種重負。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習慣別人不停頓地連續講話兩三分鍾或者更長時間。因為我們在大腦會自動地將其所接受的信息與其儲存的信息相聯係,聽者總會在自己的頭腦中思考這種信息,對之發出各種提問,希望能夠表達他們。簡而言之,消極傾聽隻能在集體中使用,比如開大會,領導在上麵講,聽眾可以采取消極傾聽法也不明顯。如果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使用,時間一長,它會使言者感到窘迫。當然,這一點也可以被利用向言者施加壓力。但是,采用這種技巧對於可許空間來說,目光接觸的時間可能會被認為太長,因而會產生移情作用。
呼應式反應這類反應並不明顯地打斷言者的語流。它們包括我們所言之事或者我們為了表明理解言者的意思、希望他們繼續往下講而發出的聲響。諸如點頭、微笑、皺眉之類的適當表情會配合會意呼應語的使用。因此,我們可用諸如下列應語作出答複:“嗯”“是的”“說下去”“真的嗎”“哦,是的”並配以適當的表情和姿勢。這些反應當然能夠起到更加鼓勵言者講話的作用。它們能使長久的目光接觸比較能被人容忍,因為它們使沉默之中的長時間目光接觸顯得不太專注。心理學家們發現,使用呼應語的麵試人員與采用消極傾聽法的麵試人員相比,在用同樣的問題提問時,使用呼應語的人員所獲得的信息要高出1/3。盡管在有些情況下比較適宜采用消極傾聽法。比如在人群中,在審問時,在談判間,但是,呼應式反應會幫助聽者促進談話的發展,在一對一的交談中尤其見效。然而,言者摸不準聽者對自己的所言之事的印象的缺陷依然存在。此外,我們大多數聽者在試圖理解對方話語同時,依然在頭腦中有著我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疑問,要表達這些印象,實屬正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