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有“慈母嚴父”的說法。但曾國藩父母的性格及家庭角色卻迥然不同。他的父親曾麟書更像一位慈母。

湘鄉大界曾氏自曾國藩的太高祖曾元吉起,雖然各代都有讀書人,但都沒有考取功名,因此隻能“累世業農”。曾玉屏成家立業後,深以“不學為恥”。但支撐偌大一個家庭,使他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讀書上,蟾宮折桂的希望隻能寄托在長子曾麟書身上。曾麟書號竹亭,乾隆五十五年(1790)生。他深知父親的苦心,因此早年即積苦向學。但因天性“鈍拙”,一連參加16次童子試都榜上無名。眼見功名無望,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於下一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近不惑的曾麟書仍未考中秀才,於是在家鄉開了私塾,取名為“利見齋”,招收十幾個兒童。當時年僅七歲的曾國落也開始受父課讀。自此,八年間未曾離開父親的身邊。在封建時代,要想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隻有華山一條路,那就是學而優則仕。而農家子弟,生活都難以維繼,整日能端著書本,從《三字經》、《百家姓》開始,到《大學》、《論語》一本接一本讀下去,是需要良好家庭條件的,最基本的是衣食無憂。曾家到曾玉屏時,也隻能算過得下去,談不上富裕。但由於“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中國的先民又十分重視讀書。農村有句諺語,叫“窮讀書,富養豬”,是農業社會的真實寫照。從曾玉屏晚年還要親自下田勞作看,曾家走的是“以耕養讀”的路子。就是說,家庭條件雖不算優裕,但由於長輩重視,因此一代又一代總不乏讀書人。

然而,由學到優再到仕這是一條異常漫長的路,往往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對於沒有達到“優則仕”的人而言,最多的出路是開個私塾,教授生徒,混口飯吃,而這種職業也是頗受人尊敬的。開私塾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以招收家族子弟為主,二是招收他姓子弟。前一種帶有族內“公益”性質,他的收入不是來自生徒交納的學費,而由族內專項經費支出。後一種屬於“營利”性質,但收費高低,一則看教書先生的名望大小,二則看生徒的家境狀況。曾麟書開的私塾雖然屬於前一種,但他還是取了個俗氣的名字——利見齋。 曾國藩五歲開始讀書,以陳雁門老先生作為問字之師,所學即是“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相當於學前教育。父親開館授徒後,曾國藩開始係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父親的角色本來就是多重的,曾麟書便可以說是曾國藩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曾麟書自知天分有限,沒有什麼秘訣可以傳授給兒子,但他有一股韌勁兒,那便是不厭其煩,耐心指導,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督促。父子倆睡在床上,走在路上,曾麟書隨感而發,都要考一考兒子的功課。曾麟書是久經科場的人,他失敗的閱曆使他認識到一曝十寒對讀書人的危害,因此他把培養曾國藩的自覺閱讀興趣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每天都為小寬一安排固定時間讀書,從小訓練紮實的學風。曾麟書不但每天規定兒子固定的讀書時間,並且一定要曾國藩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他才滿意。

少年的曾國藩還是很聰明的。從父親習學二年,就讀完了儒家經典入門書——《五經》。從10歲起,開始試作八股文,即為考取功名做準備。由於曾麟書認真督教,在取得同族人的信任後,他隨即設館同族家塾——錫麒齋。他希望曾氏家族能多出幾個像麒麟一樣,滿身披桂的人物。當然,更多而更現實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曾國藩身上。曾國藩在此受教《周禮》、《儀禮》及《史記》、《昭明文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