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是中國舊家庭的典型。曾國藩即承繼了他祖父、母親身上的堅強剛毅的性格,又將他父親拙誠、忠孝的品格發揚光大。
曾家的崛起堪稱是個典型。多少代不忘耕讀之本,耕是吃飯的本事,讀是入世取功名的根本,曾家的家規至少到曾玉屏時已具粗型。他創立的家規,要求家人必須遵守,其中有的是普遍見之於中國農村家庭的。如“男子耕讀,女必紡織”。男耕女織是舊時代典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讀書是發展的階梯,進可求取功名,退可憑借男耕女織維持生計。有的則是曾玉屏獨特的創意。如,他要求家人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疏遠六種人:看風水的、算命的、醫生、和尚、巫道及做客賴著不走的。 對祖父曾玉屏創立的家規,曾國藩歸結為八個字,後人戲稱為“八寶飯”: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書:就是讀書。舊時代的中國家庭,不管境況如何,都一定有一個祭奉祖宗的神龕,設於堂屋的正中。神龕兩側,大多張貼這樣一幅對聯: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
耕讀文化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寫照。按照儒家“天下之本在家”的解釋,一個人的一切作為是從家庭開始的。而保持家庭興旺的根本之路就是耕讀。耕,代表生產基業;讀,代表基本教育。在過去的家庭中,除極少數的例外,每個人總要讀三年五年的書,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讀一二年的書,俗稱“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曾國藩的詩作中,也多以“耕”、“薪”入句,如早年詩作:“憾我不學山中人,少小從耕拾束薪”,“世事癡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是耕讀生活的寫照。
蔬:就是蔬菜。曾星岡說:凡蔬菜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這不僅是心理作用,而且也是一個事實。在農業社會裏,商品交換關係很不發達,尤其是曾國藩的家鄉屬於山區,交通並不便利。因此自給自足十分重要。一個耕讀之家,田有穀米,園有蔬菜,除鹽以外,可以說無所求於他人。
魚:鳶飛入天,魚躍於淵,天機活潑,是興旺氣象。曾國藩說:“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相承以來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足見養魚,不僅供應口福,而且可以增加生氣,生氣勃勃,則家道有興。
豬:生豬至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可想幾百年前的農村了。早在清前期,即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而每年臘冬之月,宰牲祭祖,闔家相聚,享受勞動的果實,自有一番田園樂趣。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與太陽同起落。提倡早起,就是獎勵勤勞,增加生氣,頗合養生之道。俗話說:天道酬勤,而勤字之本是早。在農業社會裏,本來沒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但起早貪晚仍是勤勞的象征。
掃:實際是講究衛生,減少疾病。在幾乎沒有醫療條件的早年農村,人的生命幾乎是依賴於自然的。為了減少疾病,講窮清潔幹淨就很重要。掃,就是掃除,包括灑洗。這一工作,大多由婦女為之。婦女早起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灑掃工作。庭階穢物,桌幾灰塵,要灑掃幹淨,雖至貧至苦人家,也不例外。年終的時候,屋前屋後,還要來一次大清掃,以示萬象更始,一個新的年輪開始。
考:就是祭祀。曾國藩曾說,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掃清潔;第三修誠祭祀;第四善待親族鄰裏。中國人有祭祀祖先的傳統。對祖先的敬祀既是習慣,又是潛意識的一種心理行為。因為追念遠祖,自然不敢為非作歹,民德自然歸於純厚,這與孝順父母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