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基因”理論:以姓氏為鑰匙,打開人類遺傳奧秘之門
當198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紮教授將他的“姓氏基因”理論初次帶入中國時,擁有五千年姓氏記錄的中國人還沒意識到姓氏與遺傳基因之間可能存在聯係。這位國際最著名的群體遺傳學權威提議與中國大陸的科學家聯合開展中國姓氏與遺傳方麵的研究,從北京大學生物係畢業分配到中` 科院遺傳所的袁義達得以加入到研究中,從此開始了長達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生涯,也從此在中國開創了人類群體遺傳學的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
“姓氏基因”理論力圖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傳遞規律為基礎,解開人類遺傳的奧秘。姓氏通常被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但把姓氏作為生物學的標記進行群體遺傳學研究在國外已有相當長的曆史。從19世紀開始至今,西方姓氏遺傳學家已經從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姓氏傳遞中找到了有關生命遺傳的信息,但還遠遠不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許多國家,姓氏的傳遞曆史不夠長久且不夠連貫。
在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的曆史隻有400年,有些地區直到20世紀,姓的使用尚未普遍,如土耳其到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規定使用姓。猶太人由於曆史上的處境,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尤其是在德意奧地區,故也很晚才使用姓。而且在許多國家,姓的形成與血緣、宗族等關係不大。與我國一水相隔的日本,在公元5世紀晚期產生了姓,但僅僅是代表社會政治結構中地位和職務的世襲稱號,直到明治維新時期,1875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法令,實施戶籍登記,要求每一個日本人必須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為自己找姓,多以居地名為姓,因此多為兩字姓,這不同於中國人的複姓,日本人一下子湧現出三萬多個姓,真正普及了姓,到今天,日本的姓已達12萬多個。但此種背景下形成的姓氏傳遞,很難尋找到與遺傳基因的關聯。
中國人的姓氏卻完全不同。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國家,大約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時代,姓就被定為世襲,由父係傳遞;受宗法製度的持續影響,幾千年曆史中,祭祀祖宗,不斷煙火,成了家族的頭等大事。尤其在漢族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有著同姓聚居和修譜聯宗的習俗,在全國形成了無數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國姓氏父傳子的方式垂直而穩定,再加上中國目前保存有大量血樣統計資料,有關姓氏的準確記錄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這一切,無疑使得中國人的姓氏成為“姓氏基因”研究的一大寶庫。
中國的姓氏:記錄近五千年男性遺傳Y染色體的進化史
中國人的姓氏與遺傳基因之間有著密切而奇妙的關係,姓氏會影響到基因的遺傳。
生物學研究證明,人體的23對染色體中的第23對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性染色體,分X、Y兩種,男性精子中帶有X、Y兩種染色體,女性卵子中隻帶有X染色體。帶Y染色體的精子與帶X染色體的卵子結合,受孕結果是男性;而帶X染色體的精子與帶X染色體的卵子結合,受孕結果則是女性。故Y種染色體是男性特有的,隻能由男性遺傳。
研究發現,中國人的姓氏以父係方式傳遞,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體上的一個特殊遺傳位點,每個姓氏相當於這個位點上的一種等位基因,其傳遞方式是父係遺傳。為證實這一點,研究者付出了長期艱苦的勞動。
袁義達和同事們將收集的幾十年來上百萬份血型數據,經計算機聚類係統分析後發現,不同人群血樣中的血型、酶、蛋白質的區域分布和人們姓氏的區域分布高度一致,這說明中國人的姓氏分布是穩定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一個更令袁義達驚喜的發現是,中國人的姓氏分布在過去的一千年中竟沒有多大的變化!他查閱了從上千種文集和年譜中收集到宋朝和明朝的人物姓名,統計出人物的籍貫和居住地,並按今天的行政區劃一一作了歸並,將之與全國第3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進行比較,著重研究100個常見姓氏。他發現,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曆史時期的100個常見姓氏的分布曲線吻合一致,這說明一千年裏中國人的姓氏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這一切表明,姓氏是探討同源Y染色體人群分布狀況的一種理想研究模式,是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中的一種有用標記,具有持續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