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要將全國兵權集於自己的手裏,兩個在宦海浮沉了一輩子的老官僚豈能不知?
李鴻藻忙說:“軍務事權不一,難收指臂之效。目前形勢緊迫,的確急需設立一個號令全國的督辦軍務處。王爺所想極是。”
“設立督辦軍務處很有必要。”翁同龢也趕緊表態,並幹脆點明要害,“而且督辦大臣非王爺您莫屬。”
奕訢說:“這個事,自然不能推給別人代勞。我來做督辦,請慶郡王做個幫辦,兩位師傅和榮祿、長麟一起來做會辦。”
榮祿是步軍統領,進督辦軍務處說得過去,而長麟是戶部侍郎,與此挨不上邊,這顯然是奕訢對他的酬勞,獎勵他在“複出”一事中的賣力。按照通常情況,這半年來戰事的實際統帥李鴻章應該進這個軍務處,但卻沒有。翁同龢不覺心中一快,默默地說了一句:做得好!
李鴻章誇耀世人的殊榮——漢大臣獨一無二的三眼花翎,正是翁同龢在平壤失守後竭力堅持下而拔掉的。他知道,李鴻章惱火他,到處對人說他是公報私仇,幾十年過去了,還沒有忘記那道參折。翁同龢自認不是李鴻章所說的那樣,在對外事務上,翁同龢和清流首領李鴻藻一樣態度強硬,與李鴻章的務求和局針鋒相對。在處世上,翁同龢恪守士人的傳統道德,以道義相交,淡若清水,而李鴻章則不擇手段,拉幫結派,隱然在國中形成一個“北洋派係”。這都讓翁同龢反感。耗費了上千萬兩銀子經營的艦隊卻不堪一擊,不處置他這個統帥,何以平民憤?翁同龢自覺他對李鴻章的糾彈無愧於公理,決不是公報私仇。他當即對奕訢說:“王爺考慮得周到,翁某自當聽候差遣!”
李鴻藻摸了摸胡須說:“不知王爺對禮王的軍機處如何安置?”
奕訢立即答道:“全班不動,照常辦事!”
李鴻藻一愣。翁同龢說:“孫毓汶、徐用儀二人的彈章不少。戰事失誤,他們二人要負大責任,不宜再在軍機處。”
奕訢笑了笑說:“眼下是非常時期,應同舟共濟,戰事結束後再說。”
李鴻藻明白了奕訢的用心,說:“張中堂、額中堂都已老病在家休養多年了,我也老邁,翁師傅事多,孫、徐二位又不愜人口,軍機處得有一個年富力強、幹練有為的人來頂著日常事務。”
奕訢問:“李師傅的話極對,不知夾袋裏現有合適人選嗎?”
“叔平,你有人嗎?”李鴻藻轉臉問翁同龢。
“一時還沒有。”翁同龢知道李鴻藻一定是早有一個人在,才會提出這個動議的,別說一時真的沒有,就是有也不能搶了他的生意。
“叔平那裏沒有,我這裏倒是有一個,現正做禮部侍郎的剛毅。”
奕訢問:“就是當年平反葛畢氏冤案的那個剛毅嗎?”
“正是。”李鴻藻點了點頭。
葛畢氏案件,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若換一種叫法:楊乃武小白菜案件,那便是家喻戶曉的晚清一樁大冤案了。
當時,剛毅身為刑部郎中,案子正落在他的手裏。這樁冤案的受審、平反過程中,剛毅出力甚多。他也因此而獲得慈禧的賞識,從那以後官運亨通。剛毅現年五十七歲,在卿貳大員中算是年輕的了。
“剛毅辦事精明幹練。這一點,在老朽看來,朝廷中少有可及的。讓他進來,做個走腳跑腿、擬旨傳命的打簾子軍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再說,他這次為王爺的複出出力不少,可以信賴。”
剛毅是滿人,一向在六部做實缺官,不曾聽說他與清流有過什麼往來,這些年裏是不是與李鴻藻建立了特殊關係?不過,對剛毅辦理葛畢氏案件,奕訢還是清楚的。他那時正在執政,和慈禧一樣,也很稱讚剛毅的能幹。軍機處除開自己和額勒和布是滿人外,其餘全是漢人,出於製衡,也免得滿蒙親貴說閑話,再起用一個滿人也有必要。想到這裏,他說:“剛毅確為能幹,過兩天召見時,待我稟報太後、皇上後再定。”
見窗外的天空已漸趨暮色,兩位老頭顯然不會在府中過夜,有一樁大事必須抓緊時間商量。奕訢望了李、翁二人一眼,神色嚴峻,聲音低沉:“二位師傅處於海內人望的地位,有樁事我不得不先聽聽您們的看法。”
見奕訢如此莊重嚴肅的神態,李、翁二人突然有一種石頭壓胸的沉悶感,心裏在琢磨:他會說出件什麼事來呢?
“對於倭寇這次悍然進犯朝鮮和我國,我們當然應該與之戰鬥,所以皇上對日宣戰是對的。不過,我們也得作兩手準備,若再打敗戰,失地喪土,那怎麼辦?我們總得想個主意才是。遼東距北京並不太遠,萬一倭寇打到北京,難道我們能叫太後和皇上再來一次庚申年的熱河秋獮不成?今天對著兩位師傅說腹心話,我們既要做力戰的準備,也要做最壞的估計。到了臨近最壞的時候,我以為我們還是不要忌諱和談。”
奕訢說到這裏,雙目注視兩位白發老頭。見他們都麵色端凝,嘴巴緊閉,知他們對“和談”二字仍固守偏激,遂把口氣變得緩婉一些:“當然,我們不是那種兵臨城下的和談,更不是讓我大清去向倭寇求和,我的意思是先要做準備,還是以往我的老法子,以夷製夷,俄國和美國都願意充當調停的使者。”
“王爺快不要提俄國了,這俄國老毛子太令人氣憤了。”翁同龢忍不住插嘴。
“什麼事,翁師傅你說說。”奕訢問。
“一個月前,我曾奉太後之命悄悄地去了一趟天津。”翁同龢將臉向奕訢、李鴻藻麵前湊過去,小聲說,“這是一樁極絕密的事,回京後我隻跟太後一人稟報過,此外沒有對第二個人說,今天我就對王爺和李中堂說說吧!”
什麼絕密事?奕訢、李鴻藻凝神端聽。
翁同龢輕輕地將上個月發生的事說了出來。
原來,就在平壤失守、黃海海麵上北洋艦隊失利的嚴峻時刻,慈禧想再過二十天便是自己的六十大慶典禮,她希望自己的萬壽節在和平的日子裏度過,故盼望與日本的戰爭能早日結束。由外國公使出麵來調停,是最能保全臉麵的事,她想到了俄國。
早在光緒十二年,英國侵占巨文島的時候,李鴻章曾與當時俄國公使拉德仁在天津曾談及中俄雙方對朝鮮半島安全的保護一事。李鴻章表示,中國不會變更朝鮮政體。拉德仁表示,俄國不會侵占朝鮮土地。當時,雙方都隻這樣說說,並未簽約。後來,英國退出巨文島,李鴻章、拉德仁就不再提這個話了。中日戰爭爆發後,俄國眼見日本犯占朝鮮,大為不甘心,於是俄國公使喀希尼與李鴻章舊事重提,表示俄國依然承認光緒十二年的口頭承諾,協助中國保護朝鮮。慈禧聽說回國休假的俄國公使喀希尼已假滿回任,來到天津,便要翁同龢親自到天津走一趟,見一見這個俄國公使,就說朝廷請俄國出麵調停中日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