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點是《傳奇故事》顯在的特點:在素材來源上大膽跨省“越位”,做不到獨家,就追求獨到(故事化解讀);在品牌建設上,不拘泥於“人無我有”,而是創造性地整合“人有”打造“人無”的稀缺性。做到這些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電視內容生產的創新,切忌作繭自縛,切忌輕言“此路不通”,相反,應該勇於突破,看似不可能處往往隱藏著成功的機會,其玄妙真有點“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這是分析《傳奇故事》傳奇之路給予我們的富有普遍意義的啟迪。
最終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傳奇故事》扣準新聞(素材)的第二落點,深耕細作,並且富有成效,為我們的電視內容生產開辟了新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輕易忽視第一落點,在今後的節目實踐中,如果《傳奇故事》能建立快速的反應機製,使資訊的時效價值和深度解讀同步提升,不僅擁有“可視性”而且具有“必視性”,那麼《傳奇故事》一定會續寫新的傳奇。
(本文與顧亞奇合作,發表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年第2期)
《尋找金花》的成功策略
在熒屏充塞選美風潮,媒體不厭其煩地打“美女”牌,觀眾日漸“審美疲勞”之時,廣西衛視的《尋找金花》依然將節目定位於“發現並展示女性美”,似乎有些魯莽甚至危險。然而,亮相熒屏短短一年,《尋找金花》便迅速殺出重圍,不僅收視率持續攀升,而且在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駿馬獎”評比中獲得殊榮(“駿馬獎”二等獎),其“叫好又叫座”的優異表現,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顯然,要把這場“美麗風暴”發動得別開生麵,必然需要與眾不同的“技術含量”。作為一檔外拍(而非演播室)節目,《尋找金花》能夠異軍突起,其過人之處在於:潛心研究受眾和當下綜藝節目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找準“發力點”,從而製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筆者以為這是節目生產者贏得受眾的一場成功“博弈”。“博弈”,是20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數學理論,它主要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如何選擇策略使自己獲得的收益最大化。在傳媒產業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電視節目的生產和消費,其實就是傳受雙方的一種交易行為,我們同樣可以把它看做一種特殊的博弈:節目是被看的客體,受眾則是看的主體。從生產者這一方來說,為了獲得收益,必須保證較高的收視率,即盡可能多地占有觀眾的收視時間;而觀眾付出時間,則必須要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要在這場無形的“博弈”中贏得這盤棋,節目的生產者就必須吸引觀眾不得中途退場,就必須針對觀眾的特點,選擇富有新意、新鮮的內容,賦予新銳、新興的節目理念,采用新奇、新穎的敘述技巧來抓住觀眾。
《尋找金花》贏得觀眾就在於一切從觀眾出發,一方麵認真研究當下類似節目的內容、形態,另一方麵摸準靶子,即受眾的“期待視野”,再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實施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從而從一大堆相互模仿、缺乏個性的綜藝節目中“跳”出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知易行難”,為了真正打造欄目的個性和特色,《尋找金花》在內容選擇、節目理念和表達策略等多個方麵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內容選擇上,著重挖掘民族和旅遊資源
同樣是“選美”類節目,當大多數電視媒介致力於舉辦各類“模特”大賽,並刻意渲染都市、前衛、風潮等老概念之時,《尋找金花》確立了全新的“尋美標準”:把觀眾的目光從城市T形台和鎂光燈下的浮華,轉移到藏於民間的樸實之美。因此,《尋找金花》強化了節目的民族、旅遊元素,把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風景直接推到前台,真正為電視觀眾打開一扇新的視窗,觀眾眼前一亮,心頭一動,審美取向隨之位移,重新體驗到久違的驚喜和激動。
在開播一年多的時間裏,《尋找金花》欄目組的足跡已經踏遍全國15個省、自治區的45個地區,尋找到包括漢、壯、瑤、京、毛南、侗、苗、仫佬、土家、白、傣、摩梭納西、布依、土、撒拉、藏、羌、蒙古、維、朝鮮、回、黎、佘族23個民族的幾百名美麗“金花”。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藏身好山好水的“空穀幽蘭”、“天涯芳草”,通過電視之“秀”滿足了觀眾對於別樣風景的渴望。大多數觀眾對於少數民族生活方式、文藝形式、風俗民情的陌生,對於生長於斯的民族“金花”的期待,成為《尋找金花》有別於其他類似節目的“賣點”。當觀眾隨著鏡頭走進那些遠離都市喧囂的山裏人家,神秘感和新鮮感使節目獲得了觀賞的價值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