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發誓刺殺陳調元(1 / 3)

孫中山仙逝,中國一片混亂,蔣介石崛起。南京“奠都典禮”,蔣介石內定王亞樵任“護路司令”並請其發言。王亞樵冒顏直諫:“……勿忘總理遺誌,停止屠殺,保證人權!”蔣介石下令緝拿。王亞樵公開說:“無論何派係,隻要反蔣,就與之合作。”陳調元投蔣,領大兵圍困洪澤湖。王亞樵心腹大將被陳活埋。王逃亡上海,策劃殺陳。

1924年9月,齊盧戰爭打響以後,皖係四省軍閥圍困盧永祥部。這時,盧永祥擁兵十數萬,有足夠能力應付直係軍閥。但開戰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盧永祥派往江山縣仙霞嶺鎮守浙江門戶的炮兵團團長張國威投降了福建督軍孫傳芳,孫順利通過仙霞嶺天險,長驅直入,進入浙江,直搗杭州。接著,江蘇督軍齊燮元、江西督軍魯滌平、安徽督軍馬聯甲相繼進入浙江領地。盧永祥腹背受敵,傷亡慘重,不得已退至浙北,與王亞樵的浙江縱隊彙成一處。

9月中旬,大部隊撤至滬杭線沿上海境內的淞江,其中,大部分係王亞樵手下的浙江縱隊成員。四路軍閥亦緊迫不舍,欲一舉剿滅而後快。盧永祥為保存實力,令王亞樵部抵禦追兵掩護撤退。於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惡戰在淞江上演!

王亞樵率方振武、餘亞農、黃文迪堅守苦戰,與直係大軍抵抗十餘日。戰鬥中,王亞樵親臨前線指揮,身披槍林彈雨全無畏懼。終因敵眾我寡,力量懸殊,雖保護盧永祥回了上海,但王亞樵部幾乎全軍覆沒,警衛朱善元亦在惡戰中陣亡。

最後,王亞樵自知無回天之力,率方振武、餘亞農、戴春風等二百餘名幸存者突出重圍,進入上海市區。

戴春風原估計盧永祥的勢力遠遠超過齊燮元;這場戰爭必勝無疑,到時也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想不到如今敗北,自己還差點送了老命。戴暗忖:古人雲,識時務者為俊傑;又曰,良禽擇木而棲。如今盧永祥新敗,威風不再,我何不趁機辭去,再靜觀以待明主?

主意打定,戴春風即借口家母、嬌妻掛念,想回去報個平安再出來。

王亞樵是位明白人,知道戴春風的用意,也不挽留,並送給他盤纏。戴春風頗為感動,哽咽著說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先生對我的教誨與恩德已刻骨銘心,永世不忘。他日若有用得之處,你一聲召喚,我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君子相交不圖報,春風不必多禮。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王亞樵抱拳送戴春風啟程。

世事真是難以預料,王亞樵與戴春風一別,待再相逢時,師徒已成不共戴天之人。

王亞樵兵敗回到上海,準備隨盧永祥東山再起。盧永祥迫於直係軍之勢力,於10月13日宣布下野。

樹倒猢猻散,盧永祥下了台,做了一段時間縱隊司令的王亞樵又成了昔日上海灘上的“斧頭黨”首領。

舊部還在,威信還在,但有過擔任司令的這段經曆,王亞樵不再安於隻做一位黑幫首領了。他恨軍閥,恨中國大地上的一切強權,發誓要打倒他們!

是年冬,孫中山先生提出重開國民議會選舉總統的主張,此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心,紛紛表示支持。孫中山即北上與段祺瑞談判,派遣同盟會員和一部分革命堅決的同誌分赴各省活動,說服地方軍閥通電擁護南北議和,召開國民會議選舉總統,重建民國政府。

在上海的王亞樵聞訊立即響應,隨柏文蔚去河南說服河南督軍胡景翼支持孫中山。

冬日,王亞樵冒著嚴寒來到鄭州與胡景翼見麵。胡曾是中山先生的追隨者,一直擁護孫中山的統國主張。經柏文蔚、王亞樵遊說,胡即表明心願,請柏、王轉告孫中山先生,隻要一聲呼喚,河南軍民立即行動,堅決響應。

在鄭州的日子裏,王亞樵、柏文蔚與胡景翼相聚一起,討論國事,大有相見恨晚之慨。數日後,柏文蔚向胡告辭,說將河南一行的收獲仔細地向孫中山先生複命。

胡景翼有點戀戀不舍,可又不能強留,最後他拉著王亞樵的手說:“九光兄,幹脆你留下來扶助我算了,你從前做過縱隊司令,有一定帶兵的經驗,現在盧永祥新敗,很難一下子重拾雄風,若願意屈就,胡某人可撥出一部分兵給你。這也算是做革命的實際工作。”

王亞樵一時拿不定主意,望著柏文蔚。柏說:“胡督軍說的很有道理。依我看,你帶兵比幹其他事情更為合適,中山先生那裏我會交代清楚地。孫先生若知道,也會表示支持。”

王亞樵於是留了下來,在其手下任混成旅旅長。胡景翼為人豪爽剛直,很講義氣,對孫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張推崇備至,在性格上與王亞樵十分相似,因此很談得來。

然而,好景不長,王亞樵任混成旅長沒多久,胡景翼染上重疾,很快與世長辭。胡一死,王亞樵在軍中沒有了依靠和知己。胡的部下認為他是外鄉人,在軍中無資曆、無戰功,遂聯合起來一致排斥他。

王亞樵受到排擠,深感在別人的地盤上難以紮根,悲憤之下離開河南回了上海。此時,已是第二年深冬。

上海市王亞樵的發家之地,在這裏有他的舊部,隻要一聲召喚,他仍然可以過山大王似的日子。但王亞樵一心想著革命,無時無刻不關注中國的政局。

王亞樵離開河南回到上海不久,傳來孫中山先生患病的消息。這個消息對革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王亞樵亦感到心情沉重。不久,即聞中山先生帶病去了北京。

孫中山這次應馮玉祥之邀赴京,其目的是重申取消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但是,段祺瑞政府一意孤行,公然於12月6日發表致外國使團書,說要“外崇國信”,就是要尊重曆史上與帝國主義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並罕然宣布召開代表軍閥官僚利益的、進行政治分贓的“善後會議”,來抵製國民會議。孫中山在病情惡化的情況下,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北洋軍閥的鬥爭。

屋漏遍逢連夜雨,中山先生病情惡化的消息傳開,盤踞在廣東惠州的叛徒陳炯明蠢蠢欲動,於1925年1月7日下了反攻廣州的命令。其時,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也想利用陳炯明的勢力絞殺廣東革命政府,於是大力給予陳以支持。陳炯明又收羅了東江一帶的許多土匪,號稱擁兵十萬,自任“援粵軍總司令”,聲勢猖獗,向虎門發起了攻擊。

此時的王亞樵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希望孫中山早日康複收拾殘局。經盧永祥引薦,王亞樵離滬去了北京,馮、段政府每月供其200大洋津貼。

危難時期,孫中山致電廣東,指導杭陳。2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發布總動員令,第一次東征陳炯明的戰爭開始了。黃埔軍校以教導團和學生軍為基礎,訊速地組織兩個團的精銳之師,由蔣介石指揮,於2月3日從廣州向淡水出發,迎擊陳炯明。

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校軍”,效仿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在軍中起骨幹作用。軍隊鬥爭、誌昂揚、軍紀嚴明,不抓民夫,不擾百姓,並有宣傳隊沿途向民眾宣傳,得到群眾的擁戴。東征軍出師的第二天,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領了東莞縣城。15日,由蔣介石指揮的“校軍”經過激戰,又攻克了叛軍堅固設防的淡水城,殲滅、俘虜敵人官兵兩千多人,繳獲槍械一千多支。廣東方麵隨即發電報向在京的孫中山報捷。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王亞樵開始關注“蔣介石”這個名字,並對蔣有好感。孫中山於1月26日因肝癌在北京協和醫院動了手術,臥床不起,聽到東征初勝,十分欣慰,命令跟隨在京的汪精衛回電獎勉東征各部將士。戰事勝利發展下去,到3月10日,東征軍攻克了潮安、汕頭。勝局已定時,孫中山卻病情危殆,但當他聽到勝利的消息時,臉上露出十分喜悅的顏色,立即給留守大元師府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打電報,指示東征軍要遵紀愛民,“不可擾亂百姓”。

孫中山先生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由他口述,汪精衛起草,留下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總理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