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21日,上海各家報紙刊登了耀東醫院王亞樵與戴笠和談的新聞——但都停於表麵,並不知談成與否。記者都不知道詳談的內容,隻憑猜測,說:“王亞樵一臉怒氣,在手下的擁簇下推開記者鑽進別克車揚長而去”,“數十分鍾後,戴笠、胡宗南、胡抱一、黨恒芳等人魚貫出來,一個個麵帶慍色,看來和談沒有成功,並發生過一場言論上的衝突。依慣例,這次談崩之後,亞樵將繼續逃亡,戴處長將繼續追殺,一場更為精彩的‘戴王大戰’又將上演,欲知後事,讀者請注意本報熱點追蹤報道。”……
各報刊重點欄目等著把戴笠追殺王亞樵的消息往裏填,但在短時間內並無精彩故事發生。王亞樵與戴笠談崩之後,即托常恒芳帶了一信,要求放人,否則周旋到底。
戴笠接信後,也托常恒芳轉信給王亞樵,說:“放人之事容緩後圖之,欲速則不達。你我四人當初義結金蘭,不同生誓同死。如今四人中有三人投身革命,難道天下正義真理獨在兄一人手中?現已與委員長商通,條件尚可商量,何日再晤?由兄定篤。”
王亞樵估計戴笠會以和談為誘餌引他上鉤,複信道:“亞樵不敢妄言天下正義真理獨操已手,但反蔣抗日你三人不發我一人。人多並非理正,爾等去奉化尋蔣家子子孫孫,百人中恐有九十九人以上尊蔣為爺……謝謝蔣先生誠意,願做出讓步,然亞樵身處江湖,險惡四伏,不敢隨意與人會晤……”
至此,戴笠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下令特務全麵出動,各處搜查,同時釋放王述樵、洪耀鬥,暗中派特務跟蹤,尋找王亞樵下落。但王亞樵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各報紙為滿足市民讀者的胃口,相信特務的謊言,跟著說昨日在閘北發現了王亞樵,今天在徐彙撿到了王亞樵的眼鏡,明天又在霞飛路將王亞樵擊斃雲雲。
8月上旬,沈醉得到一情報向戴笠彙報:王亞樵已化名王維新,要他的親信陳中孚出麵同日本領事館交涉準備乘日本船去香港。
“這回有好戲看了。”戴笠得意道:“日本白川大將是他炸死的,你馬上密報日本領事館,說那個王維新就是王亞樵,千萬別讓他逃出上海。”
沈醉按戴笠的意思照辦了,但日本方麵並沒有擒住王亞樵,這條線索又斷了。戴笠分析,王亞樵在上海再也呆不下去了,近段時間一定還在想辦法準備離滬,於是令沈醉加強了力量,特別是碼頭的動靜,提防王亞樵乘船逃脫。
8月中旬的一天,上海黃浦碼頭。秋高氣爽,晴空萬裏,遠處海浪一望無際,白帆點點穿行其中;近處,白浪拍岸,一艘艘停泊的輪船在岸邊輕輕地搖晃,不時發出輕微的碰擊聲。碼頭傷人群熙熙攘攘,大吊車伸出長臂正在裝卸各類貨物。
上午九時正,是英輪×號起錨開船的時間,岸邊站滿待上船的旅客。仍像往常一樣,輪船沒有經戴笠手下檢查是不許離港口的。十分鍾後,沈醉帶領二三十名特務氣勢洶洶而來,然後開始逐個檢查、放行。這些人當中似乎並沒有可疑之人。
這時候,二十餘名碼頭工人掮著沉重的貨物,魚貫走上甲板。但見他們一個個蓬頭垢麵,衣衫襤褸,經過身邊是一股難聞的惡臭撲鼻而來。特務們用手扇,而露厭惡之色。
碼頭工人把貨物搬進貨艙,沈醉隨後也來到貨倉搜查,這裏也是惡臭撲鼻。
這次檢查又像往常一樣——一無所獲。稍有不同的是英輪起錨離港時,有位乞丐也和沈醉等人一起下了船。
接下來又檢查了幾艘,然後驅車回去向戴笠複命,幾乎就在沈醉抵達的同時,那位在船上跟沈醉一起下床的乞丐也停在特務處上海特區西部門口。沈醉正要喝問,那位乞丐卻主動走過來,說:
“請問先生,這裏是不是西門路法國租界?”
“來這裏幹嘛?”
“沒幹什麼,我想找一個叫戴雨農的人,我有很重要的事件要辦。”乞丐不卑不亢,口齒清楚,形態也從容。
“找戴雨農幹什麼?告訴我,我就帶你去。”沈醉說。
“那可不行,非得見到戴雨農不可,你不肯帶我,我自己去找。”說著真要離開。
沈醉無奈,隻好領乞丐見戴笠。一看見戴笠,乞丐拍著手笑道:
“這回就對了,王亞樵先生說戴笠是個馬臉。是這樣的,戴先生,今天王亞樵先生已乘船去香港了,托我給你送一封信。”
戴笠一驚,望著沈醉。沈醉大罵乞丐:“放屁,誰說王亞樵去了香港?我查得十分認真,根本沒有這種可能!”
“怎麼不可能?王亞樵先生與他的二十多個朋友掮著貨物上的船,你眼睛長哪裏去了!”
沈醉目瞪口呆,望著滿臉怒氣的戴笠說不出話來。
戴笠狠狠地瞪了沈醉一眼,接過乞丐遞來的信,果然是王亞樵的字跡,信封上寫著“麵交戴雨農”四字。拆開,裏麵有兩頁信紙:
雨農老弟惠鑒:
江浙戰敗偕君等去穗複命,爾後分道揚鑣各奔東西,輾轉十年。北站刺宋、廬山刺蔣,數案共發,當局震怒,懸賞百萬購亞樵之首甚急。亞樵乃一介布衣寒士,辛亥以來以身許國,複興中華。曆受總理遺訓,奔走國民革命致力北伐,生死早已置於度外,爾來數年,東倭日寇侵華緊逼,強占東北,入侵華北,大片國土淪沒,民族危亡迫於眉睫。“一·二八”淞滬抗敵軍興,亞樵附十九路軍諸公驥尾,率義軍抗日救亡,炸斃日倭侵滬大將白川,而執政當局久持不抵抗政策,迷戀內戰,夙怨耿耿,限製國人抗日,遂有北站、廬山違命之舉,君等鍾愛亞樵,出麵斡旋,約亞樵歸順當局,常老帶轉之事實難從命,君等所持者私義,亞樵所守者公義耳。亞樵與當局無歸順與否之存在,願諸君代達,如執政當局苟能改變國策,從而停內戰,釋私怨,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亞樵當隻身抵闕,負荊謝罪。亞樵何去何從在於當局,否則誓與周旋到底。懸首都門又何足惜。匆匆布達。
亞樵書